“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揭晓,这10位教师上榜→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揭晓,启东市合作小学王辉等10位教师上榜。他们当中,有的多年扎根乡村学校,点亮山区孩子梦想;有的深耕特殊教育一线,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的潜心科研,带领团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有的不辞千里奔赴边疆,架起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他们用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鲜活展现新时代江苏教师的担当。
扎根一线,用坚守点亮教育微光
“我最看不得困难学生和家长流泪”,这句话,王辉说了41年,也践行了41年。刚工作时,他就从微薄工资里挤出钱帮辍学学生返校。他还将各类奖金一分不留全捐出去,只为“要用到最有意义的地方”。
41年来,王辉个人捐出助学款16万元,资助超120名学生;牵头成立达育小学“爱心基金”,每年教师节带教师集体献爱心,帮200多名学生解燃眉之急;还联系爱心企业家筹善款近百万元,定向帮扶特困生。2010年起,他兼任镇“乡村少年宫”负责人,跑经费、找师资,免费培训学生累计1.2万人次;2023年又办起镇暑期公益班和村校外辅导站,为孩子提供“快乐课堂”,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而在特殊教育的赛道上,另一位教师则以31年的耐心,陪伴残障孩子成长。“从事培智教育,就像陪着蜗牛散步,得有十二分耐心。”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高春英提炼出生活化教学法:手把手教孩子触摸实物学认知、动手操作学技能,从穿衣叠被到简单家务,让特殊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多年来,她带领团队为40名重度残障儿童送教,其中8名孩子成功走进特校校园,圆了“上学梦”。
一线教师们用“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坚守化作日常”的行动,让教育的温度浸润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哪怕在病床上,我也得看着孩子们好好成长。”扬州市汶河小学东区校校长张燕,用顽强意志与癌症抗争,更用爱撑起学校发展。她最在意“孩子的感受”,为了让校园更安全,要求拆除教学楼所有尖锐装饰,换成圆角互动墙;为方便不同身高孩子使用,重新改造洗手台;还创设“生命·成长”润心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尊重。患病后,她在化疗间隙仍通过视频连线,一边鼓励特殊困难学生,一边逐字逐句指导教师赛课、搞教研。“做‘大先生’,就得守住学生、守住课堂。”她说。
跨越山海,把教育变成连心的桥
教育的力量从不局限于一方校园,有些教师选择背起行囊、跨越山海,教育便成了连接远方、传递希望的桥梁。
“在我心中,他是‘不忘初心’最好的诠释!”2020年初,一封来自青海湟源县高级中学的信,寄到了南京市教育局,字里行间满是对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教师厉业余的感激。2018年8月,厉业余主动申请赴青海支教,一去就是一年半。他刚到湟源就接下高三年级两个基础薄弱班的化学课——周末、晚自习全用来辅导,连吃饭时都在解答学生疑问。在厉业余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两个班的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他还自掏腰包资助17名困难学生,帮他们圆了“上学梦”。“课堂是主阵地,薪火相传才能点亮未来。”如今,他最珍视的,还是青海学生那句“您让我想成为更好的人”。
跨越山海,从昆山奔赴新疆的石国华,搭建起昆阿教育协作的桥梁。“昆山的教育经验,在边疆落地生根。”2024年盛夏,昆山市张浦震阳实验学校教师石国华毅然告别家人,扛起苏州市第三批援疆支教团团长的担子,赴新疆克州出任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校长。他结合当地实际,成立“苏老师工作站”解教学难题,建“青年教师成长营”传经验,还筹办“万山大讲堂”请江苏名师送课。除了教学,他还记挂师生的“小事”:给校图书馆添千册新书,为篮球女队筹球衣球鞋,帮病困学子发起爱心募捐……桩桩件件都办进家长心坎里。
“连云港就是你们的第二故乡!”连云港高级中学教师孙浩既当老师又当“家长”。他将学校里来自新疆的学生称作“疆娃”。他们刚入学时,他帮“疆娃”补汉语、适应生活;节假日,带他们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吃团圆饭;有学生生病,他连夜送医、守在病床前。14年里,他带领教师团队20余次跋涉新疆南北,走访100多个“疆娃”家庭——从黄沙戈壁到偏远村落,他一边倾听农牧民家长的期盼,一边宣传国家对新疆教育的关怀。千余名“疆娃”在他的守护下考入高校,而他的足迹,早已成了民族团结路上的“风景线”。
创新赋能,把专业做成引领的光
一批教师以专业为笔,创新书写教育赋能未来的新答卷。
“青春在烈日下曝晒,人格在行走中完善!”这是江苏省淮北中学教师陈经山带学生重走革命路时,“铁流”队员们最深刻的感悟。23年来,陈经山领着学生走遍全国,累计徒步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每年寒暑假的“铁流千里慰忠魂”活动从未间断,踏韶山红土、攀罗霄山脉、走川陕革命路,他把思政课搬进革命老区。
陈经山还打造“课堂+实践+公益”教育模式,创立“星火爱心社”,23年里带着学生开展公益活动380余次,捐款超百万元、资助220名特困生。如今57岁的他正筹建“红色教育联盟”,要把红色教育经验送到更多老区学校。他的坚持换来了亮眼成果:千余名跟随徒步的学生中,36人报考军校,12人获评省级以上“新时代好少年”,48人投身乡村建设一线。
“真正的材料人,要把实验室的星光,锻造成国家所需的有用之材。”34年前,在水泥厂车间画图纸的沈晓冬,带着写满产业痛点的笔记重返校园读博。如今,他已是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在低碳水泥领域,沈晓冬攻克高胶凝性熟料组成、水泥粉磨等关键难题,引领我国掌握“低碳水泥”核心技术;在气凝胶材料领域,他打破国外专利封锁,建立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他领衔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还是全国同专业中首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去年夏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海燕,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夺冠,用41年教龄证明“课堂永远有新可能”。40岁时,她曾毅然赴海外深造,归国后自学30余种软件,将课程升级为“数智运筹学”;开发的冲突分析决策支持系统,被10多个国家采用。她主讲的“运筹学”获评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心中只有课堂,眼里只有学生”,今年62岁的她,至今仍保持着“新兵”般的热情。
“以文化人、向美而行,要让学生既懂技术,又会讲中国故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项建华,深耕职教领域多年,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培养“数字艺术工匠”。她牵头研制教育部职教本科动画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主持建设国家数字非遗虚拟仿真基地,开发26门虚仿课程、500余个交互项目,打造“情景+互动+沉浸”的学习环境;主持的“插画角色设计”等课程,入选“十四五”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惠及超128万人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通讯员 朱琳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