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姜堰争做项目落地生长的“黄金推手”
11月5日上午,泰州市姜堰区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试验场内,一款身形灵活的双足人形机器人XMAN-F1正面向观众完成PPT讲解与产品演示。立定、掉头转向、翻跟斗,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不时摆出的酷炫姿势,引得现场观众驻足喝彩。
这款10月底刚实现量产的机器人,首单便拿下欧美市场500台订单。谈及企业发展势头,姜堰擎朗智能生产工厂厂长王雷难掩喜悦,“姜堰生产基地最初承担集团1/5产能,如今已成长为支撑八成出货量的核心枢纽,线上订单供不应求!”
作为总部位于上海、业务覆盖全球的人工智能企业,擎朗智能的“硬实力”早已享誉行业——全球每4台商用机器人中,就有一台搭载其核心“大脑”。该企业不仅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更是唯一连续4年入选胡润独角兽榜单的机器人企业。正是看中姜堰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生态与强劲的制造实力,擎朗智能将超级智造基地落户于此。
在姜堰,像擎朗智能这样茁壮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不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立足这一要求,如今的姜堰正锚定科技前沿,倾力打造“2+2+X”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领军型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依托“泰州市东大门、融入大上海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姜堰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效应”,构建“能力互补、价值共创”的产业共同体,将上海的“实验室创新”转化为姜堰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姜堰区在上海浦东临港核心区设立了“姜堰高新区离岸创新中心”,目前已孵化30多个来自上海的科创项目。其中,晟源机电的智能机床集成平台、英博科技的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两个项目,已成功“毕业”并在姜堰落地转化。眼下,姜堰区正加紧布局“独角兽”企业、抢占发展新赛道,出台《科技创新项目拨投管理办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全会精神在产业实践中落地生根。
企业“引进来”,更要“留得住”。谈及姜堰的营商环境,有一件事让王雷至今印象深刻:工厂建设期间,原有的用电设施不能适应企业生产需求,姜堰经济开发区当即联合供电等多个部门现场办公,重新规划配备供电设施,“仅用7天就解决了我们的用电难题”。目前,擎朗智能在全球拥有80多个运营中心,业务覆盖全球600多个城市及地区,总出货量已超10万台。其中,位于姜堰的生产基地,月产能稳定在600台至1000台,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招商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培育长远发展的土壤,才能让企业扎根结果。”姜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护航企业发展,姜堰在全省率先建成“项目管家”平台系统,对项目建设涉及的13个部门、280余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优化18个关键环节,7个环节实现并联推进;所有审批事项全程留痕、智慧督查,已推动150个项目竣工达产,投产周期平均缩短76天。
全方位的服务网络,更让企业安心发展:2200多名服务专员一对一挂联区内2700多家企业,构建“企业提诉求、部门解难题、企业评效果”的闭环机制;今年新建的400余套精装人才公寓即将投用,为企业留住核心人才提供保障。
如今的姜堰,正吸引着一批体量大、质量高的项目陆续落户:总投资50亿元的修正药业集团华东研发制造中心项目落户姜堰高新区,总投资106亿元的申跃科技高性能电驱系统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今年以来,已有7个重大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名单。
企业的加码布局,更彰显对姜堰的信任。“我们计划新建二期厂房,用地100亩、总投资35亿元,打造集智能机器人生产制造、创新应用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泰州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磊透露,未来还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区域智能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有望形成5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锚定奋进目标,姜堰区将围绕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四大板块,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更高效的政务生态、更有温度的服务生态、更加稳定的法治生态,让来的企业不想走,且落得快、长得好、走得远,以新质生产力接力冲刺“两个双千亿”。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