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文化中国行|从6%开始,评弹团与青春的温暖重逢

2025-11-10 10:22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你们有没有听过苏州评弹?”

10月22日下午,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剧场,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副团长黄娟向台下300余名学生抛出这个问题。举手者寥寥。

这个结果她并不意外。“我们做过统计,真正听过评弹的学生大概只占6%,基本上不太了解。”黄娟说。

这是省评弹团近十年来首次重返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2025年,他们申报的《弦索忆江南》专场成功入选,计划在全省高校演出五场。值得一提的是,五场演出名额开放两天即被抢空,“多所高校没抢到,只能等明年”。

一方舞台,两把椅子

演出开始前,演员们迅速布置现场:一张折叠桌、两把椅子、一把三弦、一把琵琶。没有复杂设备,十几分钟即可开演。

“很多学校担心舞台小、设备不齐,”黄娟解释道,“但我们说,评弹你也可以理解成另一种形式的‘脱口秀’,一间普通教室也能演。”

节目从苏州话版的《茉莉花》开始,熟悉的旋律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新鲜。《梅竹》《秦淮景》《钗头凤》等经典开篇依次呈现。一级演员姜永春表演的评话《包公·断太后》,仅凭一把折扇、一身长衫,便将人物立于台上,赢得阵阵掌声。

“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

真正拉近距离的,是互动环节的巧妙设计。黄娟并未让学生模仿难懂的吴语,而是发出了一个更亲切的邀请:“我想请一位同学,用你自己家乡的方言,为大家朗诵《枫桥夜泊》。”

话音落下,台下学生们面面相觑,有人低头窃笑。一位学生小声推辞:“我们家乡话太土了,不好听。”

“这句话不对。”黄娟温和而坚定地纠正,“那是生你、养你的声音,是世上最动听的乡音,怎么会难听?”她进而向所有学生解释:“每一种方言都是活着的非遗,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与智慧,是我们最不该忘记的根与魂。”她最后说:“我希望大家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

一席话让现场陷入片刻沉思,随即,来自河南、陕西等地的学生相继起身,勇敢地用家乡话读响了千年的诗篇。

“琵琶怎么拿?”“为什么凳子要这么高?”面对学生们好奇的提问,互动环节从问答走向了亲身体验。黄娟和演员们热情地邀请学生上台,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如何抱持琵琶、为何要坐在特制的高凳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道具”,实则蕴含着评弹表演艺术的深厚门道。在零距离的触摸和尝试中,抽象的非遗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初体验。

一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表示:“原来评弹里藏着这么多门道!”一名苏州籍学生则说:“从小听着长大,今天特别亲切。”

让黄娟感触更深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十年前进校园演出时,孩子们互动意愿不高。现在的‘00后’不一样,他们安静、认真,愿意听,也愿意参与。你跟他们交流,能感受到一种真诚的兴趣。”

对演员而言,校园演出同样意义特殊。已退休的姜永春说:“在书场,说完就完了。在学校,孩子们会问这问那,眼神里有光。”

重返校园的意义

评弹团目前主力为“90后”“00后”青年演员,日常演出多在传统书场,观众以退休老人为主。

黄娟坦言,对年轻演员而言,校园演出不仅是表演机会,更是重新理解自身艺术价值的过程。“他们在书场习惯了程式化表达,面对大学生,就得调整节奏、解释门道、增强互动。这反过来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让传统艺术被当代人接受。”

11月5日,评弹团走进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同样的节目,同样的互动,收获同样热烈的反响。一位学生说:“这是我第一次听评弹,以后我想去剧场看一场完整的演出。”

“进校园,我们不是要培养专业演员,”黄娟强调,“而是让更多人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种艺术形式。”

从6%的认知度起步,到演出结束后的主动追问;从十年缺席,到五场秒光——评弹与校园的这场重逢,正在为观众与演员双方打开新的可能。而接下来的无锡、昆山、南京,还有三场校园之约,正等待开启。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11/t20251109_s6910a4dee4b054d8a6b8b79a.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