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开幕:千年技艺,当代新生!
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于2025年11月7日—9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本届博览会汇集了江苏省内近乎全部的工艺美术品类,包括玉器、漆器、紫砂、刺绣、红木雕刻、明式家具、水晶等传统大类,以及新兴的文创产品,全面展现江苏工艺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本届博览会汇聚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不仅带来精心创作的传世精品,更聚焦“工艺美术走进生活”的理念,展出大量贴近日常的工艺美术生活用品以及由青年人设计的时尚文创产品。
让我们一起去探探博览会上的那些小而美的非遗与技艺。
核雕:方寸之间的艺术
上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核舟记》,文章讲述明代核雕艺人王叔远在桃核上雕刻“东坡游赤壁”场景的鬼斧神工。核雕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橄榄核等为载体,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被誉为“方寸之间的艺术”。
在苏州光福核雕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顾静丽手中,一枚枚果核被赋予全新的创意与生命。
传统苏州核雕以广东乌橄榄核为材料,以“精、细、奇、巧”的“苏派”风格闻名全国。自幼受家庭熏陶的顾静丽,又将传统苏工与现代审美结合,创新出内雕雕刻技法,拓展了核雕的表现维度。
2023年,顾静丽、顾晓斌夫妇敏锐捕捉文玩消费者年轻化趋势,创新采用猴头核桃创作雕刻,破圈舟山村核雕只采用橄榄核这单一载体,将猴头核桃材质相对便宜、保养方便不易裂的长处发扬出来,而且个头小巧和橄榄核正好差异化发展,形成上百个款式的手串的规模。
2025年,顾静丽、顾晓斌夫妇瞄准女性市场,推出了一系列核雕镶嵌首饰,核雕成为耳坠、手环、项链的一部分,成为姑娘美好生活的点缀。
顾静丽深耕苏州本土文化底蕴,汲取苏州四季代表性花卉,春玉兰、夏荷花、秋桂花、冬梅花,用有温度的手工雕刻核雕来表现,并加入珍珠宝石金银等跨界融合,让非遗原创化、生活化、时尚化,成为可佩戴的江南文化符号。
顾静丽、顾晓斌夫妇还通过多种渠道推广核雕艺术,走进校园、企业、银行等开展非遗体验,让学生、员工及市民近距离感受核雕的魅力。
玉竹折扇:百年磨一扇
玉竹折扇因其扇骨如玉光滑细腻,色泽晶莹而得名。玉竹折扇的扇头造型很讲究,有空竹头、陀螺头、葫芦头、水滴头、海棠头等,每种造型都体现了独特的工艺美学和文化寓意。
折扇制作技艺宜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汤忠财,出生于宜兴市太华镇襄阳村,从小跟祖父学习制扇工艺。太华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山中盛产竹。宜兴太华毛竹密度高,紧致,成扇后不会变形,适合做扇。襄阳之名,颇有金庸江湖隐士豪气的味道,汤忠财、汤文杰父子,就隐在山中,潜心制扇。
玉竹折扇制作过分为选材、处理竹材、制作扇骨、组装扇面等关键步骤。毛竹得选六七年生的料,紧实,然后再断料,去节疤,煮竹,晒料,再入库静养。扇骨制作经过劈条与打磨、刮薄与修形、粘合与加固等工序,最后扇骨与扇页通过拍打粘胶固定。
经过百道程序制作的扇子古朴端庄,文雅秀气,轻摇折扇,微风徐徐。盘玩多年后,扇骨可产生玉质般温润的质感,体现“百年磨一扇”的匠心。
民间布艺:“金陵绣男”的指间传奇
民间手工布艺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智慧产物。
南京市级非遗民间布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传承至今。南京布艺刺绣根源于老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般多在丝织地子上,用“铺绒”或“线绣”法,制作吉祥主题画。表现手法上以祖传“汉绣”的表现形式,以“一画、二绣、三上饰”的工序,图案上以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祈福、避凶的美好愿望,制成富有特色的绣花鞋、嫁衣、戏服、鞋帽、荷包、三寸金莲等。
布艺绣花历来是女性的专属,南京却有一名特殊的绣花艺人高勇,他是南京市刺绣行业中唯一的男性艺人,被誉为“金陵绣男”。
高勇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民间手工布艺,工艺针法细腻、色彩鲜明的南京地方特点,同时也糅合了北方粗犷,大胆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不仅擅长绣花鞋、虎头鞋等传统工艺,也与时俱进创新,随着“苏超”的火热,高勇还为苏超设计创造了很多艺术造型。
多年来,高勇在南京各大中小学校开展手工刺绣教学活动,为大批学员培训传统手工刺绣技艺,还联合泰山街道共同创办玲珑巧手坊,促进了辖区内妇女就业。
缂丝: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又名“刻丝”,是一种经纬织造工艺,主要以桑蚕丝为经纬线,通经回纬平纹织造而成,纬向按花纹轮廓手工挖织,绕结收纬所形成的正反面花型一致的织物。缂丝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织品,其实物见证于汉代楼兰遗址。缂丝历来被用作“贡品”,享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面对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缂丝,缂丝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蔡霞明早已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她师承王金山、莫忠瑛、李才福等缂丝前辈,从事缂丝织造技艺37年,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工艺美术精品展评选金奖。2017年,蔡霞明与笠轩华服合作,将缂丝与刺绣推向世界的舞台巴黎时装周。2018年法国卢浮宫世界非遗展上,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现场收藏了她的作品。
尽管缂丝作品制作周期长、织造难度大,蔡霞明仍然拥有发明专利4项,版权100多项,她还积极探索缂丝技艺的延伸,成功突破高难度技艺双面三异的缂织法。她还开发缂丝盘扣、冰箱贴、耳饰、发簪、摆件等文创产品,又与珠宝结合做成毛衣挂链,与皮组合做成包等生活用品,做出兼具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的缂丝产品。
蔡霞明对自己从事缂丝技艺有自己的心得:“缂丝濒临失传,能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少,我希望更多的人来传承缂丝。我享受缂丝技艺,它给我带来了幸福感和美感。我也要做出更好的作品,给别人传递美的享受。”
盘扣:旗袍之美的“点睛之笔”
盘扣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用于固定衣襟并兼具装饰功能的纽扣,以布料编织成袢条后盘绕打结而成。盘扣结构纹样有一字扣、花扣、动物扣、吉祥字体扣、花扣、叶子扣等。它是旗袍及中式服装上不可或缺的组成结构和装饰元素,在服装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盘扣技艺非遗传承人陆灵芝,她从6岁开始跟随母亲和阿姨学习盘扣和苏绣,不断精进,探索将盘扣从传统服饰元素转化为日常佩戴饰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陆灵芝这次博览会带来胸针、耳坠、压襟、桌面摆台、手机链、装饰画等作品,其中四幅挂屏《荷语四章:廉心》采用苏州荷花元素,由初芽、不染、莲心、枯节组成,参赛作品有盘扣《苏窗玉阑》《翠扣兰馨》《双蝶送喜》等。
作为非遗传承人,陆灵芝长期从事盘扣制作教学与推广工作。她与高校艺术学院合作,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盘扣制作,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非遗纸花:一张纸的变化万千
纸花是传统以纸为中心制作的儿童玩具,具有美、妙、奇、趣的特点。纸花起源于汉、兴盛于宋,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风俗画《货郎图》插在头顶上的纸制叫叫就是一种纸花玩具。
南京非遗纸花传承人赵亚兰,自童年起跟随父亲走南闯北销售纸花,走遍半个中国。在展会现场,她现场演示了纸花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效果,翻转腾挪间展示了神奇的演变。
明式家具:文房柜内别有洞天
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杰出代表,注重线条的流畅与器型的优美,装饰简洁但富有层次感,强调“以少胜多”的审美理念,木质多选用黄花梨、紫檀等红木制作而成。
如东吴晟荣家具加工部吴晟荣以匠心传承明式家具,这次展会上带来明式经典圆角柜一套,以大果紫檀为材料,所为板面都是独板,同一规格都是对板,更有意思的是,打开柜门抽屉,里面还藏有一个小柜,真是别有洞天。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