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试点“无作业日”带来哪些变化?听听师生家长怎么说……
每周三下午放学铃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的孩子们背上书包,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一天,他们没有纸笔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特别的“无作业日任务单”:蒸一锅米饭、完成一组深蹲、制作彩虹瓶……对孩子们来说,周三是充满期待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们与父母深度对话,与兴趣相遇。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提出“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而在江苏,已有无锡等地区开始试行“无作业日”改革。记者走访发现,“无作业日”,正悄然让孩子有时间感受生活、发展兴趣、滋养心灵。但同时,“无作业日”的核心初衷,绝非简单取消作业,而是打破“唯分数”的惯性枷锁,将时间的选择权交还学生。
“无作业日”变成“潜能日”
近日,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四年级的走廊上,记者发现,原本的作业栏,被一张“无书面作业日公示单”所替换。
“我今天要回家学蒸饭!”学生黄雪菡兴奋地说。她口中的“蒸饭”,是周三“无作业日”的劳动技能任务之一。学校将周三定为“无作业日”,灵活安排体育、科学、劳动等内容。
“没有纸面作业,而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在该校教学处主任徐桔群看来,“无作业日”不是简单的“作业减法”,而是素养培育的“加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转换跑道”。
“以前作业写得晚,根本没时间运动,现在有了‘无作业日’,我可以多点时间锻炼,还能跟爸妈聊学校的趣事!”学生刘逸文念念不忘的自制彩虹瓶,便是科学类活动的项目。学生黄雪菡在坚持下,跳绳数量从每分钟120个跃升至160多个;学生李语萌利用空闲时间练习小提琴,正在向着学校艺术社团首席的目标奋进……
“周五全天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无锡市钱桥中学党总支书记任晔介绍,这是在该校立下的刚性规矩。学校严禁教师以“预习”“拓展”等名义变相布置作业,要求将当天学科巩固性任务全部在课堂内或课后服务时段完成,确保学生周五放学后彻底摆脱学科书面作业压力。
可以说,“无作业日”不是“空白日”,而是“潜能日”。为防止“无作业日”流于形式,钱桥中学将民俗展览馆、耕读园、朗读亭、AI运动机等特色场域全面开放,学生可体验传统手作、参与节气农耕、获取个性化训练方案。同时,周五课后服务取消作业辅导,转而开展阅读分享、体育竞技、手工实践等活动。
“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应是生命的唤醒。”任晔感慨,长期以来,学生深陷“作业内卷”的困境,睡眠时间被挤压、运动被搁置、兴趣被掩埋,亲子关系也在“作业写完了吗”的追问中逐渐紧张。“无作业日”的推行,就是要打破“唯分数”的惯性轨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成长的选择权交还生命本身。
亲子关系升温,“无作业日”倒逼课堂提质
家长们的观念转变,是“无作业日”落地生根的重要支撑。
无作业日推行之初,不少家长心存疑虑:“不写作业,学习会不会落下?”“会不会反而更累?”
无锡家长陈娇坦言,自己曾也是其中一员。“以前逼着他做课外练习,现在他能主动分享学校的趣事,还会关注体育比赛,视野开阔多了。”她发现,“无作业日”没有增加家长负担,反而通过“鼓励而非强制”的陪伴引导,让亲子互动更有质量,也让家长看到了孩子除了成绩之外的闪光点。
于是,“无作业日”的家庭场景悄然改变:钱桥中学学生朱昊君跟着家人做家务,在汗水里懂得劳动的意义;学生吴泽皓与父母下棋谈心,让家长从焦虑孩子课业变为成长陪伴者,亲子沟通内容从“作业写完没”转向“今天有趣吗”……不少亲子沟通从作业话题转向生活趣事,家庭活动从书房转向运动场、图书馆与大自然。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无作业日’,不是让孩子停下来,而是让他们换一种方式前进。”
而对于教师而言,无作业日是倒逼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省锡中实验二小通过“课堂回想”机制,让学生的实践成果回到课堂。美术作品展示、科学实验分享、体育技能展示……孩子们在班上分享自己的实践收获,形成“实践—分享—反馈”的闭环。该校校长邵金介绍,课堂上的“分享”更让实践成果得以延续,孩子们带着自制手工艺品、创编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让成长收获被看见、被认可。
“无作业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是一场长跑,不能靠作业堆砌质量。不能因为周三不布置笔头作业,就把任务压到其他日子。”徐桔群介绍,学校各教研组提前制定统一活动计划,确保学生在校“学足学好”,避免课堂作业变相转移。如今,老师们不再纠结少一次作业会不会影响成绩,而是更关注孩子在实践中是否产生疑问、是否获得成长,这种理念共识让无作业日的实施更有底气。
拒绝“刷题内卷”,作业改革向精准化个性化进阶
“无作业日”的推行,正是对“唯分数论”的一种反思,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深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作业日”并非需要“千校一面”,“百花齐放”反而更好。在无锡市惠山区,区教育局推动“一校一策”,鼓励各校结合特色设计“无作业日”内容。在推行改革时,也要事先对学生和家长详细说明“无作业日”的意义,打消各方顾虑。省锡中实验二小学生们普遍反映,无作业日让他们更懂得合理安排,同时课堂上学习效率更高了。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也有学校坦言,部分家长和教师仍有课业和升学焦虑。对此,任晔介绍,学校开设备考赋能工作坊,推广轻量化学习策略,实现备考与素养双赢。同时,构建综合素养档案,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被看见、被认可。“我们坚信,教育是一场长跑而非短跑。”任晔表示,“‘无作业日’传递的是对生命节奏的尊重,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认为,“无作业日”的核心并非简单取消作业,而是针对性减掉重复性、无意义加码的练习。他举例,就像人体补充营养需先检测而非盲目进补,当前调整作业应聚焦布置粗放、缺乏精准性等问题。任晔同样认为,学校鼓励教师在平日课堂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实现分层教学,并利用虚拟实验平台突破理科教学难点,使课堂更加精准、生动、高效。
“作业调整也应立足个性化需求,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短板差异显著,作业减免重点也不同。”他分析,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根源在于两方面:一是只看到分数却不清楚背后的具体问题成因;二是即便知晓问题,也缺乏明确的解决路径。
当前,集体教育的难点在于满足个性化需求,而未来作业改革必须突破这一局限,像“扫描透视”般精准诊断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而给出具体解决方案。“让‘减作业’真正减到点子上,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适的作业负荷下,获得更全面的发展空间。”殷飞说。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