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场前沿报告,锂电顶流学术盛会缘何花落高邮?
11月23日上午,一场汇聚全球锂电行业精英的顶流盛会——2025(第十九届)动力锂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学术论坛,在高邮市盛大启幕。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国内动力锂电池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高端学术盛会,为何首次将“橄榄枝”抛向高邮?在这场为期三天、包含50余场主题报告的思想盛宴背后,是产业趋势、区域优势与平台价值的深层共振。
技术迭代风口下的“高邮机遇”
正如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在大会开幕式中的致辞中指出:当前,动力锂电池产业正处在低端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不足的结构调整关键期,电池产业正朝着综合性能提高、智能化、绿色化、固态化、低碳化的方向加速演进,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高速增长,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产业链步入“技术迭代与结构重塑”的新阶段。
在这场变革中,高邮敏锐捕捉到产业风口。作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电池产业配套完善、制造基础扎实、应用示范活跃的重要城市,高邮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已形成独特优势。其新能源产业集群历经30年深耕,构建起以“电池”为核心的工业生态,是省级高性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绿色工业园区。
从技术赛道看,高邮的布局极具前瞻性。一方面聚焦高能量密度技术,本次论坛以“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为主题,与高邮在硅负极、高电压正极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探索形成呼应;另一方面锚定安全性难题,论坛关注的复合集流体、固态电池等技术方向,与当地企业布局高度契合——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有限公司在复合集流体领域的技术突破,正是解决电池短路安全隐患的关键手段之一。
“动力电池行业正向着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方向迭代,高邮选择走高端技术路线,避免重复建设,这是后发优势的精准落地。”清华大学邱新平教授的评价,道出了产业变革期高邮的突围逻辑。
长三角产业带的“高邮坐标”
高邮的“区位密码”,藏在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带的版图中。江苏作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从南通的正极材料,到张家港的电解质,再到溧阳的隔膜,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起国内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生态。而高邮,恰处于这条产业带的“战略黄金节点”,向东可达南通,向南连接溧阳,这种区位优势以及产业的后发优势使其具备“融入产业带、承接高端资源”的天然潜力。
更关键的是,高邮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积淀为这场盛会筑牢了根基。该开发区1993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已集聚工业企业5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家、专精特新企业38家、“独角兽”企业2家。在新能源领域,这里构建起“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的光伏全产业链,集聚新霖飞集团、晶澳科技等链主企业;储能产业矩阵中,风帆、欧力特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跻身“全球独角兽”的航天锂电交相辉映。
“高邮民风兼具江南精明与江北实诚,这种人文特质对发展动力电池产业至关重要。”邱新平教授的这番观察,揭示了区域软环境的竞争力。从硬件到软件,从产业生态到人文基因,高邮在长三角产业带中逐渐勾勒出清晰的“锂电坐标”。
产学研用融合的“高邮样本”
论坛落户高邮,更是一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有限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机构提供支持,这种“顶尖学术机构+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联动模式,为产业创新搭建了高效平台。
对高邮而言,论坛是一次“借梯登高”的机遇。通过50余场前沿报告,当地企业得以直面全球顶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电池体系与材料、性能提升与制造技术、安全与性能评价等领域获取创新灵感;而中外专家也能深入了解高邮产业基础,为技术落地找到“试验场”。正如邱新平教授所言,论坛的目的是“把产业信息引进高邮,同时把高邮的发展信息带出去”,这种双向赋能正是平台价值的核心体现。
“我们将以最优服务让企业家在高邮放心投资、安心创业,为投资者保驾护航。”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产业规划到营商环境,高邮正以论坛为契机,打造产学研用融合的示范样本。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