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江苏省科技服务业1—8月同比增长9.3%,在全国居前!揭秘创新路上的“隐形管家”
复兴号精密加工、新药顺利获批、专利成功变现的背后,藏着怎样一支“隐形力量”?答案是科技服务业。
近日,由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扬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办的第十三届“创业江苏”科技服务业专项赛在扬州广陵落幕,38家科技服务机构同台竞技,一批深耕科技服务领域的“领军者”崭露头角。
这场赛事让隐于创新幕后、鲜为大众熟知的科技服务业走到台前。科技服务业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一探究竟。
核心价值在于
打造企业创新“技术引擎”
“科技服务业不是藏在实验室里的专业术语,而是陪伴科技企业从萌芽初创到发展壮大的‘隐形管家’,全程助力企业成长进阶,实现‘从1到100’。”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会长赵顺龙形象比喻道。记者注意到,本次赛事设置创业孵化、专业技术、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六大核心领域,恰好完整覆盖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如同“管家团”的六大职能板块,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大赛评委、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蒋洪看来,科技服务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技术引擎”:企业有强烈的创新需求却往往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和资源整合能力,高校科研院所手握丰硕的科研成果却难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而科技服务机构正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破解技术瓶颈的核心力量,可以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壁垒。
这一“技术引擎”的价值,在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江苏分院有限公司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大家日常乘坐的最快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铁、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其核心零部件的精密加工、高效生产都离不开科技服务的支撑。”该公司科技产业部科研助理安蓉蓉表示,公司专注专业技术、领域,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加工到调试的全流程定制化解决方案。
其服务成果早已渗透到产业发展和民生消费的多个维度:为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打造的年产1万吨大丝束碳纤维智能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运营成本降低;为“华龙一号”第三代核反应堆打造出高精度重载大跨距龙门机床,成果已推广应用在“托卡马克”关键部件加工中。近3年,公司累计签订服务合同600余项,合同额达5亿元,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科技服务业既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也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技术毛细血管”。
江苏汇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作为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依托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技术打造的“设备+云+数据”产品体系,不仅实现安全风险识别从分钟级提速至秒级,更能在3000米半径内精准锁定污染源。该公司的服务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5万余家企业,既为企业环保合规保驾护航,也为公众生态环境安全筑牢防线,让科技服务的价值体现在每一口清新空气、每一片清澈水域中。
直击“成长痛点”
用专业能力“破局解题”
“企业创新路上的‘拦路虎’,正是科技服务业的‘主攻方向’。”蒋洪认为,无论是技术瓶颈、合规风险,还是成果转化不畅、知识产权失守,科技服务机构都在以专业能力搭建“突围通道”。在本次大赛参赛企业中,一系列实战案例生动展现了这种“破局之力”。
安蓉蓉对此深有感触:“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端制造领域,往往被‘卡脖子’技术困住发展脚步,我们的使命就是帮企业啃下这些‘硬骨头’。”该公司聚焦智能制造、工业母机两大核心方向,组建了由11名高级职称人员、5名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师和6名技术经理人构成的专业团队。“近3年我们为30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完成200余家制造业规上企业‘智改数转’诊断调研,项目成功率超96%,企业满意度100%,这就是技术服务的价值所在。”安蓉蓉说。
环保合规领域的痛点,同样被科技服务精准破解。“部分不规范、不专业的服务机构运维的监测设备数据失真,不仅让企业环保合规风险剧增,甚至可能面临环保部门挂牌督办、停产整改的后果。”江苏汇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书娴直指行业乱象,“省内曾有某区域发生TVOC高值事件,我们凭借自主研发的小尺度精准溯源技术,在3000米半径内快速锁定疑似污染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关键支撑。”
“很多优质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睡大觉’,缺的就是专业的孵化与转化服务。”苏州南慧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招商经理杨楠举例说:江苏图客机器人项目源于南京大学陈力军教授2019年的全职创业计划,研究院在实验室阶段就与教授团队对接,联合校友企业宝时得投入500万元种子轮投资支持工程样机研发。“我们不仅给钱,更给全周期服务,从创业辅导、政策申报到产业资源对接,全程陪伴企业成长。”杨楠介绍,该企业最终斩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奖特别金奖。
知识产权领域的“隐形陷阱”也被专业服务成功规避。“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阶段,往往忽视‘市场未动,专利先行’,很容易在推广环节泄露商业秘密,或遭遇侵权诉讼。”次方根咨询(江苏)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宁提到,某科技企业在产品销售阶段突然遭遇同类企业反诉侵权,陷入发展困境。“我们接到需求后,第一时间指导企业保留原始证件,固定研发数据和一手材料,调取相关微信聊天记录作为对方抄袭的关键证据,再邀请专家介入将对方的抄袭技术进行无效化处理,最终为企业重新规划了知识产权布局。”刘宁说,这类维权案例在行业内并不少见,也凸显了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的重要性。
展现行业新风向
全生命周期服务是立身之本
“这场大赛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江苏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赵顺龙总结道,获奖企业的实践不仅展现了行业实力,更沉淀出值得推广的发展经验。江苏省科技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平稳增长,2025 年 1—8 月同比增长 9.3%,居全国前列。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政策的精准赋能与制度的持续完善。我省坚持政策先行,以精准举措为现代高科技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省科技厅联合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壮大现代高科技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推进实施做优做强头部公司、孵化新业态新模式、优化科技平台支撑等 14 条具体措施;创新实施贷款贴息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出台《江苏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2024 年省创新券惠及企业约 1000 家(次)。
赛事也透露出行业鲜明的发展新风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已成行业共识。“企业成长就像培育树木,既要浇水施肥,也要修枝剪叶,更需要长期陪伴守护。”杨楠表示,苏州南慧构建的“九位一体”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涵盖工商、申报、财务、法律、产业对接等全流程服务,再加上多层次资金支持,实现了对科创项目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程护航。赵书娴也表示:“我们的服务建立了从设备安装、数据采集到后期运维、环保管家的一站式体系,确保服务精准可靠。”这种“保姆式”“陪伴式”的服务模式,正成为科技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趋势在赛事中尤为突出。“科技服务业作为融合载体,必须深度嵌入区域产业生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四链融合’。”蒋洪举例说,苏州南慧科技创新研究院依托南京大学的科研实力与苏州高新区的产业生态,实现了“学科+产业”的双向赋能,主办方正是希望通过赛事搭建“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服务机构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尽管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提升空间。”赵顺龙坦言,部分领域服务同质化较明显,高端化、智能化服务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对科技服务的认知度和利用率有待提高;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仍需加强。对此,他建议从三方面优化:聚焦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专精特新”服务企业,发展“AI + 科技服务”等新业态,提升服务附加值;继续加大政策宣传与引导力度,通过创新券、补贴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购买服务的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介”协同机制,搭建更高效的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匹配。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