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苏讯快评丨以“问政”之剑 破发展之碍

2024-12-20 08:38 来源: 供稿 编辑:沙风 浏览量:0

近两年,《问政山东》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电视荧幕上闪耀出别样的光芒,凭借其犀利的提问、现场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硬核模式,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被誉为“山东史上最硬核综艺”。据相关统计,自节目开播以来,累计曝光各类民生、政务相关问题达上千条,而其中超过八成的问题都在节目播出后的规定时间内得到了妥善且有效的解决,实实在在地为百姓的生活排忧解难,也正因如此,它收获了极高的观众满意度与社会关注度。

电视问政,本质上是媒体监督与政务公开、为民服务深度融合的有力体现。《问政山东》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其敢于“亮剑”的勇气。主持人那直击问题核心的犀利发问,不给官员丝毫回避的空间,一句“领导,打电话问过了就算解决过了吗?”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敷衍塞责的工作作风;“对于投诉,镇政府真的无动于衷吗?”这般质问更是道出了民众的心声,也将一些部门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现象赤裸裸地摆在了公众面前。而官员现场应答、毫不含糊的态度,又展现出了政府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担当与决心,让民众看到了政务工作中积极改进的一面。这种“针尖对麦芒”的较量,打破了以往政务工作在民众心中“神秘感”和“距离感”,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政府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在解决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所以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直呼过瘾。

放眼全国,电视问政节目早已不是个例,有学者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至少有243档电视问政栏目,分布在全国169个地级或以上城市,它们同样在各自的地域发挥着监督作用。比如江苏省的《政风热线》,自1999年开播以来,历经二十余载的发展,已然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问政品牌。通过这一节目,累计推动解决了诸如教育资源不均衡、老旧小区改造困难等数万件民生难题,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对政务工作的满意度。武汉的《电视问政》,聚焦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曾针对城市湖泊污染问题进行问政,节目播出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投入专项资金数亿元,开展湖泊治理工程,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周边居民纷纷点赞。还有四川达州的《阳光问廉》,秉持着“阳光”理念,对扶贫领域的违规问题进行深度问政,使得近百个扶贫项目得以规范运作,让数千户贫困家庭真正受益,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然而,大部分电视问政节目只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少数凭借互联网传播才获得更广泛关注。这说明电视问政节目本身有着巨大的价值潜力等待挖掘,它本应成为各地推动政务优化、狠抓工作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利器。

要让电视问政节目持续走下去、“火”下去,首当其冲的是要保持其真实性和严肃性。不能让问政沦为一场“作秀”,走过场、摆样子只会让民众失望,失去对节目的信任。问题的选取必须源于民众的切实诉求,是生活中那些久拖未决、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同时,对于官员的回应和后续的整改措施,要有严格的跟踪与反馈机制,确保承诺不落空,问题能真正得到解决,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就如《问政山东》中曾曝光的某农村道路年久失修的问题,节目后不仅有专人跟进,还定期公布道路修缮进度,最终让村民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这就是严谨跟踪反馈的良好示范。

再者,要强化传播与互动。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将节目中的精彩片段、典型案例进行广泛传播,吸引更多民众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而且要搭建线上互动渠道,让民众不仅能当“看客”,更能成为参与者,随时提供线索、发表意见,使问政节目时刻与民意相连。例如,一些问政节目通过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收集民意、发布问政动态,使得节目影响力不断扩大。

此外,电视问政节目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式。可以增加更多实地调查环节,让问题呈现得更加直观;邀请专家学者现场解读政策、剖析问题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更科学全面的思路;还可以开展跨区域的经验交流问政,借鉴各地先进做法,共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问政山东》的走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电视问政节目发展树立了标杆,也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着各地要重视这一监督与服务的有力平台。以“问政”之剑,破除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阻碍,让政府与民众的心贴得更近,让政务工作在阳光下不断优化升级,方能使电视问政节目持续焕发生机,在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中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杜才云、小桦)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