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严防“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
近日,关于作风建设的讨论引发广泛共鸣。生活中,我们常有这般体验:一面光洁的玻璃,若有一道微不可察的细痕,日久天长,便可能蔓延成触目惊心的裂痕。作风建设亦是如此,最初的疏漏往往源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针尖大的窟窿”,若不及时修补,终将漏过“斗大的风”。因此,锤炼作风,必当着眼于细、着力于小,防微杜渐,方能使清风正气蔚然成风。
“慎微”之道,在于洞察秋毫,堵住思想上的“第一道裂隙”。作风问题并非凭空而生,其萌芽往往隐匿于思想的细微变化之中。一次程序“简化”、一个“下不为例”的变通、一句“情有可原”的开脱,都可能成为原则堤坝上最初的蚁穴。因此,筑牢思想防线至关重要。要时刻保持“见微知著”的敏锐,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唯有在内心最深处树立起对规则、对法纪的敬畏,才能在任何“微风细雨”面前保持清醒,不为所动,从源头上杜绝“一念之差”造成的“万劫不复”。
“杜渐”之要,在于扎紧篱笆,筑牢制度上的“最细网格”。作风建设不能仅依赖个人的觉悟,更需依靠严密而细致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力量,正体现在它对“小事小节”无死角的覆盖与约束上。要不断细化、精准化制度规范,将制度的“触角”延伸至公务接待、差旅报销、基层调研、言行举止等每一个环节,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清晰边界。更重要的是,要让制度“长牙”“带电”,通过强化日常督查、专项检查、电子监察等手段,确保对“微违规”“微逾矩”行为能够及时发现、精准预警、有效处置,让任何人在任何“小事”上都不可任性妄为,真正实现“于细微处见真章,在约束中成习惯”。
“化俗”之功,在于润物无声,培育文化上的“清新土壤”。作风的最终养成,是一个行为反复强化、内化为信念、转变为习惯的文化孕育过程。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破”,更要“立”。要大力倡导和践行“严细深实”的优良作风,领导干部更需以身作则,形成“头雁效应”,在每一次调研、每一次决策、每一次服务群众中,都展现出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风貌。同时,要积极营造崇尚实干、清正廉洁的组织文化氛围,让恪尽职守、廉洁自律者受尊崇,让作风正派、群众认可者有舞台。通过持续的文化浸润和氛围熏陶,使优良作风从不懈的坚持,升华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融入集体血脉,成为一种自然的文化常态。
作风建设,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远征。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细节”、无数件“小事”构成的实践命题。唯有时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钉钉子”精神从每一个小节抓起,从每一个细节严起,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凝聚起磅礴的清风正气,为我们的事业行稳致远提供最坚实的作风保障。(董丽圆)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