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以一号文件为犁 深耕乡村振兴沃野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磅发布,宛如熠熠灯塔,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照亮了前行之路。文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与关键举措,不仅精准回应了时代的迫切需求,更满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憬。
以改革之犁,破发展之障。改革,无疑是驱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引擎,也是今年一号文件的鲜明特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举措,招招精准有力、切中要害。承包地延长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土地承包关系愈发稳固,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使其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生产;宅基地在严守底线的基础上实现盘活利用,唤醒了农村“沉睡”的宝贵资源;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了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土地增值带来的红利。同时,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源头活水”。在“人”的层面,无论是对扎根乡村建设者的大力培育与支持,还是对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问题的高度关注,都充分彰显了对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重视。各项改革协同共进,有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以安全之犁,固国之根本。粮食安全,乃国之大事。今年的一号文件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置于突出位置,凸显了其在国家安全大局中的关键地位。文件以大量篇幅对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谋划,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举措更是精彩纷呈。从大规模扩大种植面积,到科学统筹耕、种、收、防、管全流程,再到有机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以及协同推进新经营主体培育与带动小农户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地筑牢了提升粮食产能的坚实根基。这一系列有力举措,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刚需,更是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以衔接之犁,守脱贫之绩。“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今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一号文件聚焦关键节点,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加强监测预警,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帮扶,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底线牢不可破;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扎实落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强化帮扶资产管理……这些举措紧密相连,编织成一张坚固的防贫保障网,让脱贫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严苛检验。
以科技之犁,创农业新篇。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对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全新活力。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宝贵机遇,精心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将助力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成为关键着力点。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枢纽,在统筹乡村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突出、就业容量大、带动效益强的县域富民产业,既能显著增强县域的综合承载和治理能力,又能有力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的诸多重要信号,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清晰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应紧紧把握这一宝贵契机,凝聚各方磅礴力量,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