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破“一刀切”沉疴需久久为功
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将“落实政策措施和任务部署搞‘一刀切’、机械执行,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加重群众负担”列为违规行为。(中国组织人事报,4月24日)
中办、国办将“落实政策搞‘一刀切’、机械执行”列为违规行为,可谓切中基层治理的要害。“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亦需精准拿捏火候,破除“一刀切”,才能让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惠泽百姓。
破思想之锢,启创新执行之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部分干部搞“一刀切”、机械执行,根源在于思想误区作祟,陷入“只唯上不唯实”的泥淖。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各异,若一味按部就班、被动执行,政策便难以落地生根。党员干部应树立系统思维,以“政策落实+立足民情”为指引,深入调研,摸清基层实情,让政策与民意同频共振。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敢于突破常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策执行注入创新活力。
务务实之实,解加码留痕之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层层加码、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不仅消耗基层精力,更寒了民心。要摒弃“唯指标论”的错误政绩观,杜绝盲目自我拔高,科学量化工作指标,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数据比拼”“资料堆砌”中解脱出来。把精力聚焦到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下真功夫、出实招,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认可,让基层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立科学之制,引考核导向之变。“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科学灵活的考核机制是基层治理的指挥棒。以往单一的考核方式,易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应根据基层不同特点,开展差异化、个性化考核,为不同类型的乡镇“量身定制”考核指标,让考核更贴合实际、更具针对性。同时,转变“只看结果”的片面导向,注重平时工作表现,将创新举措、群众反响等纳入考核范畴,构建多维度、综合性的考核体系,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从源头上杜绝“一刀切”等懒政行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破除“一刀切”沉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久久为功。党员干部要以思想为先导,以务实为支撑,以科学考核为保障,让基层治理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杜才云)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9LMnx_bjRgLbAApSM8Z0g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