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以实干底色绘就惠民图景
党员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干事创业若只停留在“嘴上喊口号、纸上画蓝图”,再好的发展设想也会沦为泡影。唯有以“实”为基、以“干”为要,把力气用在解决真问题上,把功夫下在惠及群众上,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让幸福感成为群众可触可感的日常。
察实情,褪去“虚浮气”,锚定惠民方向。惠民的前提是知民需,若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即便规划得再周全,也难切中群众痛点。现实中,部分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对着屏幕想对策”,对基层情况一知半解,面对群众诉求时“说不清、道不明”,解决问题自然“抓不住关键、踩不准点子”。真正的为民之举,当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从“数据报表”中跳出来,多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常去街头巷尾察民情。沾满“泥土味”的调研,才能摸清制约发展的堵点;带着“汗水味”的走访,才能找准影响生活的难点。唯有褪去虚浮、沉下身子,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摸清摸透,惠民之路才能走得准、走得稳。
出实招,摒弃 “花架子”,夯实惠民根基。干事创业最怕“表面热闹、内里空泛”,诸如“口号式落实”“包装式推进”等做法,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会凉了群众的心。惠民不是“秀场”,而是“战场”,需要党员干部拿出“真刀真枪” 的行动。面对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民生大事,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政策落地时少些“弯弯绕”,多些“直通道”;解决问题时少些 “踢皮球”,多些“担担子”。无论是优化办事流程的“小事”,还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大事”,都要一件一件抓推进,一步一步见成效,不做“半截子工程”,不搞“形象项目”,让每一项举措都成为惠民的“实锤”。
求实效,聚焦“百姓笑”,擦亮惠民底色。干部干事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得实惠、心满意。若把“干事”与“求名”挂钩,把“政绩”与“造势”绑定,即便表面看似“成果丰硕”,也难经住实践与人民的检验。权力来自人民,理应用于人民。从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到打通乡村物流 “最后一公里”;从解决 “看病难、上学贵”,到保障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每一件惠民实事,都要以群众 “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 为标尺。唯有涵养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秉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让惠民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的笑容成为最美的“政绩”。
民生无小事,实干方有为。以“察实情”明方向,以“出实招”破难题,以“求实效”暖民心,党员干部方能在实干中践行初心,在惠民中彰显担当,绘就一幅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葛塘街道前程村邓美玲)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