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以“三度”淬炼新时代党员干部过硬作风
作风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外在标尺,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核心载体,更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纽带。《论语》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干部作风恰如社会风气的“风源”,其清浊正邪直接决定事业兴衰。对于肩负时代重任的党员干部而言,作风建设绝非阶段性任务,而是必须恪守的政治准则与终身践行的行动纲领。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淬炼作风,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自觉砥砺品格,方能在复杂考验中彰显党性本色,在奋进征程中永葆先进纯洁。
优良作风的根基在于思想铸魂的深度。思想上的清醒是作风上坚定的前提,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过硬的保障。“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员干部必须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作风建设的“源头工程”,以绝对虔诚的政治态度持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领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这要求我们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准则,通过深学细悟筑牢信仰之基,通过对标看齐补足精神之钙,通过学用贯通把稳思想之舵。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思想迷雾,坚决抵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思想病灶,让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在反复淬炼中愈发纯粹,让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在理论滋养中更加鲜明。
优良作风的彰显在于担当履责的强度。作风的优劣,最终要靠实践检验、用实绩衡量。“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党员干部必须把担当作为作为作风建设的“试金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这要求我们始终锚定群众立场,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解决急难愁盼,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群众期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至今仍振聋发聩。我们要树立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攻坚克难,在重大任务面前敢于亮剑,在风险挑战面前挺身而出,以“钉钉子”的韧劲啃下硬骨头,以“涉险滩”的胆识突破瓶颈制约。必须坚决摒弃“过得去”的惰性思维、“差不多”的应付心态,以精益求精的标准抓实每个环节,以一抓到底的决心落实每项部署,让务实作风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优良作风的保障在于纪律约束的硬度。严明的纪律是作风建设的刚性保障,没有纪律红线的守护,优良作风就会沦为空中楼阁。《孟子》有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员干部必须把纪律规矩作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党的纪律是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安全防护栏”,这要求我们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将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心,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政治上不偏向、纪律上不越轨、行为上不失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红色箴言,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要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从细微处着手防微杜渐,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必须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让纪律约束成为常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违纪行为,通过常态化的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以纪律的严肃性保障作风建设的长效性。
作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与责任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将作风建设融入血脉、铸入灵魂,以思想的绝对清醒、行动的绝对担当、纪律的绝对严明,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夯实党性根基。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张晓雪)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