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给乡村振兴“人才清单”减减负
近期,不少地方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荒”,纷纷出台“人才清单”,明确需要引进的专家、技术员等具体类型。这本是精准引才的好事,但现实中,一些清单却变了味:动辄要求“博士学历”“省级荣誉”,把田间地头急需的“土专家”“田秀才”挡在门外,沦为“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从来不是“学历竞赛”。种粮大户需要的是能解决病虫害的农技员,不是发表过多少论文的教授;合作社缺的是会直播带货的“新农人”,不是头衔亮眼的“专家团”。就像浙江某村,放弃“高学历门槛”,请回在外做电商的村民当顾问,短短半年就帮村里卖光了积压的猕猴桃。这说明,能扎根乡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是乡村真正需要的“金凤凰”。
若“人才清单”成了“面子工程”,危害不小。一方面,脱离实际的高要求会让基层“引才无门”,清单列得再漂亮,也填不满乡村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会寒了本土人才的心——那些懂农时、知农事的“土专家”,可能因缺个“证书”就被排除在外,反而让“外来和尚”挤占了他们的空间。长此以往,乡村振兴只会变成“纸上谈兵”。
让“人才清单”回归实效,关键在“精准”二字。要多问问村支书、种粮户“缺什么”,少对着文件“想当然”;要把“田间表现”“群众口碑”作为硬指标,让“能解决问题”比“学历头衔”更有分量。同时,给本土人才“搭台子”,通过技能认证、项目扶持等方式,让“土专家”也能登堂入室、发光发热。
乡村振兴的“人才账”,算的是实效账,不是面子账。少些“唯学历论”的偏见,多些“看能力、重实绩”的清醒,才能让“人才清单”真正对接乡村需求,让各类人才在田野间各显其能、各尽其才。(宋紫嫣)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