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江苏乡村:从“经验清单”到“诗意田园”
近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推广经验清单(第三批),宛如为各地乡村发展递上了一本“实用宝典”,这26项涵盖产业、管护、文化、治理等方面的“金点子”“导航图”正等待着被更多乡村借鉴、实践。而江苏乡村想要从“示范引领”迈向“全域出彩”,就需在经验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精准嫁接”“文化铸魂”“共建共享”三篇文章,让每个村庄都成为兼具产业活力与人文温度的诗意田园栖居地。
经验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嫁接”而非简单复制
清单中的案例如同成熟的种子,但若直接移栽到不同土壤,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盐都三湾村的黄桃产业、沛县宋庄的红色旅游,其成功的核心在于紧扣本地资源禀赋。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既要梳理清单中产业培育、文化活化等共性规律,形成可拆解借鉴的“方法论”,也要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村庄,如中医“把脉”般分析土壤条件、民俗传统、劳动力结构等特质,将清单经验转化为“一村一策”的定制方案,避免陷入“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
乡村的独特魅力在于以“文化铸魂”促永续传承
常州史陈家的非遗剪纸、溧阳钟家的葫芦文化,让乡愁不再是模糊的记忆,而可以是能触摸、能体验的生活场景。下一步建设中,要警惕“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把文化传承作为乡村的“根与魂”来守护,对老手艺、老故事、老建筑进行系统梳理和数字化保护;同时创新“文化+业态”的融合路径,让非遗工坊成为研学基地,让传统节庆化作文旅IP,让古村落肌理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正如昆曲通过新编剧目焕发新活力,乡村文化也需要在保护中创新,让年轻人愿意传承技艺,让游客能在这里找到“记得住的乡愁”。
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以“共建共享”激励内生主体
无论是“莱斯共享小院”的民宿经营,还是宋庄红色旅游的参与式开发,村民的积极性都是成功的关键。要打破“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就要构建“利益联结+参与共治”的长效机制。在产业发展上,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从产业链的末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前端决策参与者和中端利益共享者;在治理层面,完善“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载体,让村民像打理自家院落一样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和成果管护。当村民真切感受到“乡村变好与我有关、与我有利”,乡村建设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从经验清单到乡村振兴的新实践,江苏乡村建设正站在新的起点。唯有将清单经验转化为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将文化传承融入产业发展的血脉,将村民力量汇聚成共建共享的合力,才能让江苏大地上的乡村画卷里,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诗意,更有“乡村振兴气象新”的时代风貌。(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 蒋文浩)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