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水韵江苏的“治水解码”:从碧水清波到 幸福长卷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是江苏的灵魂,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从泰州凤城河的桨声灯影到苏州平江河的 “果冻” 清波,从常州滨江的 “化工退、绿意进” 到南京固城湖的 “候鸟变留鸟”,江苏以 “生态为基、效益为要、民生为本”,构建起贯穿始终的 “治水解码”,绣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长卷。
治理根基:理念、机制与技术的三重支撑。江苏治水的长效性,源于“理念引领、机制兜底、技术赋能”的立体保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江苏跳出“清淤截污”的单一维度,将“人水和谐”融入实践:泰州累计建成2754条幸福河湖,今年拟再添300条,目标2025年城市建成区河道全覆盖,52条河湖获省级示范,泰东河拿下国家级项目与6920万元中央资金;南京高淳固城湖退圩还湖扩容6.11平方公里,清理水上餐饮、落实十年禁捕,让“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打破迁徙习性,成为近10年首个在南京夏季繁殖的种群,生动印证治水是“归还自然”的过程。
在机制层面,“河湖长制”成为标配,泰州5200余名河长中近3000名为民间河长,年均巡河近40万次解决问题超2万个;苏州姑苏区三级河长年均巡河2.8万次,保障180条河道管护无虞。创新机制激活治理活力,泰州姜堰试点“积分银行”吸引10万余市民护河,常熟编制全省首个市级GEP核算报告,以1991亿元量化生态价值,让“看不见的红利” 变为可衡量的发展动能。。
技术赋能让治理更精准,常熟32套车载大气监测系统绘制扬尘污染“动态云图”,为源头管控提供数据支撑;苏州出台全省首个河道清淤技术导则,平江河通过“截污+清淤+活水”组合拳,使水质稳定在Ⅱ-Ⅲ类,成为游客口中的“果冻河”,用技术精度持续提升治理实效。
价值释放:生态、产业与乡村的双向赋能。江苏紧扣“两山”理念,推动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产业转型领域,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曾密布84家化工企业,通过“关停—转型—提升”,45家企业拆除,3600多亩土地复绿,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全省第一),如今“东方碳谷”“创新药谷”拔地而起,2024年新材料、新医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66.6亿元和165.4亿元,园区跻身中国化工园区前11强,实现“生态颜值”与“产业价值”的双赢。
文旅融合领域,生态改善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常熟沙家浜打造“红绿新学堂”研学项目,让芦苇荡变成“富民塘”;苏州平江街区上半年接待游客1506.4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3%,“环城游”等水上游产品接待146万人次,千年水巷成为“流量密码”。
乡村振兴层面,治水让乡村焕发新活力,泰州三桥村整治毛家圩河后,建成露营基地、垂钓中心,村集体年收入有望增加50万元;常州金坛仙姑村、溧阳礼诗圩等也借水生态发展民宿、市集,实现“颜值”“收入”双提升。
共治共享:民间、民生与全民的聚力同行。江苏通过激发民间力量、保障民生需求、培育全民意识,推动治水从“政府独角戏”变成“全民大合唱”。民间力量是治水的重要“补充军”,河道边活跃着无数“护水人”:苏州71岁“民间河长”周静英见证平江河从“腥臭闭窗”到“游船穿梭”;南京王吉发起湿地自然学校,带着孩子立起东方白鹳保护牌,让“守护候鸟”成为社区共识,这些民间行动为治水注入了持久活力。
民生保障彰显治理温度,常州滨江为腾退企业员工举办招聘会,解决用工与就业难题;镇江丹徒辛丰运河步道设置无障碍通道、休憩长椅,嵌入漕运文化指示牌,细节处显“以民为本”。全民共治的氛围渐浓,泰州10万市民参与河道管护,各地通过宣传、研学、志愿活动,让“护水”成为共识,使治水从阶段性工程变长期行动,筑牢共享根基。
从长江之畔到太湖之滨,从古城水巷到乡村沟渠,江苏 “治水解码”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治理能力的提升、民生温度的传递。当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水韵江苏的幸福长卷,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绘就更绚烂的图景。(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 柳文荣)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