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方能走出“红蓝黑”误区
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一则“红黑蓝底色门头牌匾必须更换”的新闻引发热议,城管部门称此事为城市规划要求,却又拿不出正式文件,这种“一刀切”式的整改让商家摸不着头脑,折射出城市管理中“用力过猛”的症结。当整齐划一的牌匾掩盖了市井烟火,当行政效率凌驾于民生需求,这场“红黑蓝误区”恰如一面棱镜,照见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深层困境。
城市治理的“色彩强迫症”,本质是权力审美的僭越。三河市要求商铺门头“非红即蓝、非黑即白”的硬性规定,与当年某市强拆广告牌追求“天际线纯净”、某地以“市容整治”驱逐流动摊贩如出一辙。在这些案例中,治理者将城市空间视为权力画布,用行政命令替代市场规律,用整齐划一消解多元活力,当“政府审美”成为唯一标准,街巷便失去了呼吸的孔隙,商家失去了表达的自由,城市也就变成了失去生命力的布景。
真正的城市之美,在于“各美其美”的留白共生。杭州南宋御街改造的智慧,为破解这种困局提供了启示:设计师没有简单追求“墙面同色、招牌统一”,而是用三个月时间走街串巷,将老字号的楹联融入现代灯箱设计中,让百年药铺的木质匾额与咖啡馆的霓虹招牌各得其所。这种“顺势而为”的治理哲学,在成都“一店一招”政策中同样可见:火锅店的红底黑字变脸脸谱,与茶馆的竹编灯笼青瓦飞檐相映成趣。两个案例共同证明:城市的生命力,正蕴藏在那些看似“不协调”的市井烟火里。
法治缰绳是约束治理冲动的根本。北京前门大街规划时,面对百年老店“全聚德”的木质匾额,管理者没有强行要求更换成统一招牌,而是专门制定保护条例,允许老字号保留历史原貌。这种“留白对待”背后,是法治思维的精准运用——决策前端设置商户听证程序,确保整治措施符合民生需求;执行中端实施执法全程留痕,避免权力任性;评估后端建立市民反馈机制,让治理效果接受群众检验。当制度红线守住了民生底线,当法治准星校准了治理方向,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刚柔并济”的善治。
城市治理的至高境界,在于懂得“有所不为”。三河市陷入“红黑蓝误区”之事像一记警钟:当管理者执着于用色卡丈量城市,用通知替代法规,用整齐划一取代多元共生,实际上是在透支城市的未来。真正的文明城市,从不是靠统一色卡绘就的平面图,而是用法治的经纬编织文明锦缎,用包容的胸怀涵养市井烟火。当我们在街巷转角处为一块老匾驻足,在霓虹灯影里为一家小店停留,这些鲜活的城市记忆,才是丈量治理智慧的真正标尺。
留白处方显天地宽。城市管理者若能领悟水墨画“疏可走马”的精髓,在整齐划一与多元共生间寻找平衡,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服务替代管控,方能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温暖家园。这既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必由之路,更是对“城市人民性”理念的深刻践行。(河北省辛集市委宣传部 张天放)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