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项规定之 “锋” 破作风积弊之茧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中央八项规定如同一柄利刃,剖开积弊之茧,以雷霆万钧之势荡涤歪风邪气,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下激浊扬清的壮丽篇章。这一短短600余字的铁律,似围棋盘上的“胜负手”,一子落定间,激活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满盘棋局,让党心民心在清风正气中紧紧凝聚。
八项规定之“锋”,首在直击“舌尖之腐”。曾几何时,公款吃喝如同恶性肿瘤,侵蚀着党的健康肌体。一些干部将酒桌当“战场”,把吃喝作“纽带”,“接待要上档次、喝酒要讲度数”成了潜规则。尽管三令五申,却总有“聪明者”花样翻新:躲进内部食堂搞“家宴”,借调研之名让企业“埋单”,甚至用空白公函“障眼”转嫁费用。中央八项规定以“刚性约束”破局,从整治“酒桌文化”到规范公务接待,从通报典型案例到健全长效机制,让“舌尖上的奢靡”无处遁形。如今走进机关食堂,“光盘行动”成为常态;翻看公务账本,“三公经费”大幅缩水,曾经的“吃喝歪风”被彻底扭转。
八项规定之“锋”,亦在根治“车轮之患”。十二年前,公车私用堪称群众眼中的“特权符号”。街头巷尾,挂着公务牌照的车辆穿梭于商场、景区,甚至接送领导家属上下班,“车轮上的腐败”成为干群关系的“隔离墙”。八项规定出鞘亮剑,从公车标识化管理到“GPS定位追踪”,从严禁“私车公养”到推行新能源公务车改革,让公车真正回归“公用”本质。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公务车辆规范停放、文明行驶,曾经的“特殊待遇”一去不返;干部职工骑共享单车上下班、用私家车走访群众渐成风尚,“车轮上的特权”被彻底碾碎。
八项规定之“锋”,更在破除“场面之累”。过去一段时间,“面子工程”大行其道:贫困县举债办“国际文化节”,小乡镇耗资建“形象广场”,连村级会议也要摆鲜花、请摄像。一些干部沉迷于“大排场”“高规格”,认为“场面越大越有政绩,规格越高越显重视”,实则是用形式主义掩盖真抓实干的缺失。八项规定直指病灶,明确要求“精简会议活动、改进文风会风”,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压减文件数量、严控会议规模,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如今走进会议室,冗长的报告被“问题清单”取代,繁琐的程序让位于“务实举措”;考察调研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摆欢迎标语,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场面文化”的虚火被彻底浇灭。
八项规定之“锋”,更深在重塑“作风之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在于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曾有干部下基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调研成了“走秀”;有的对群众诉求“踢皮球”,把“门好进、脸好看”变成“事难办”。八项规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让干部在“接地气”中增底气,在“解民忧”中强担当。从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到疫情防控前沿的“逆行者”,从老旧小区改造的“协商会”到基层治理创新的“实验田”,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
十二载淬火成钢,八项规定早已不是简单的“几条要求”,而是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作风标杆”。它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它用“一子落”的精准,撬动了“满盘活”的格局,让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焕发蓬勃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把八项规定作为长期坚持的“铁规矩”,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让清风正气充盈天地间,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周涵)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