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防汛减灾攻坚战
汛期的风雨,是对全域安全防线的全面检视。当暴雨如注、洪流渐涨,城市内涝是否可控、山区山洪是否能防、江河堤坝是否稳固、交通干线是否畅通……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的紧急部署,正是向这场全域性战役吹响的冲锋号——唯有以“坚决”的姿态、“必胜”的决心,统筹全域、协同发力,才能在与风雨的较量中赢得主动、守护安宁。
压紧压实责任,织密全域防控的“责任网”。责任是防汛减灾的“定盘星”,更是打赢攻坚战的核心保障。这场战役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气象部门要守住“监测预警第一道岗”,确保雨情汛情“早发现、早报告”;水利部门要筑牢江河堤坝、水库闸门的“坚固防线”,科学调度水资源;住建部门要盯紧城市排水管网、易涝点,让“城市血脉”在暴雨中畅通;交通部门要守护道路桥梁安全,防止“生命线”中断;乡镇街道要扛起“最后一公里”责任,让预警到村、转移到户。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责任链条必须环环相扣,才能让防控网密不透风。
周密排查隐患,扫清全域安全的“风险点”。隐患是防汛战场上的“暗礁”,分布在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城市里,地下车库的排水泵是否能启动、低洼路段的挡水板是否备足,关乎居民生活;山区中,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仪是否灵敏、避险安置点是否就绪,关系村民安危;江河旁,堤坝的裂缝是否修补、涵闸的启闭是否顺畅,决定着流域安全。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以“全域扫描”的力度排查隐患:对城市易涝点进行“一点一策”整改,对山区滑坡点加密巡查,对水库堤坝开展“体检式”检查。坚决不让“小隐患”酿成“大险情”,为全域安全扫清障碍。
火速预警转移,筑牢全域生命的“安全线”。在防汛减灾的战场上,预警的速度决定着转移的效度,转移的力度关系着生命的硬度。要让预警信息成为“飞鸽传书”,通过电视、广播、短信、村村响喇叭、网格员入户等多种方式,穿透“最后一公里”,确保城市社区、山区村落、田间地头的每一个人都能收到“避险信号”。面对险情,“四个一律”转移要求必须刚性执行:城市低洼处居民该撤必撤,山区危险区群众应转尽转,绝不允许“等一等、看一看”的侥幸心理。唯有让“生命至上”贯穿预警转移全过程,才能守住全域安全的底线。
开展联动救援,凝聚全域攻坚的“合力盾”。防汛减灾攻坚战,从来不是“一城一地之战”,而是需要跨区域、跨部门、跨力量的“协同作战”。各级防汛指挥部要当好“中枢大脑”,统一调度消防救援、武警部队、民间救援等力量,让专业队伍“拉得出、用得上”;要确保应急物资“粮草充足”,从冲锋舟、抽水机到帐篷、饮用水,前置储备到灾害易发区,确保“调得出、送得到”。当城市内涝时,排水队伍能迅速排涝;当山区受困时,救援力量能及时抵达;当道路中断时,抢通队伍能快速攻坚——唯有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合力,才能在险情面前顶得住、打得赢。
“坚决打赢”四个字,既意味着对全域安全的担当,更彰显着对万家灯火的守护。这场攻坚战,考验的是统筹协调的智慧,检验的是全域防控的能力。从城市到乡村,从江河到山区,从部门到群众,每一个领域都不能松懈,每一份力量都要凝聚。当城市在暴雨中正常运转,当乡村在汛情里安然无恙,当每一位群众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生产,便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勋章。唯有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筑牢全域防线、守住每寸安全,才能真正守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防汛屏障。(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