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民声”坐标,答好“民生”答卷
“民声”是民生工作的“导航仪”,“民生”是干部履职的“成绩单”。锚定群众呼声这个精准坐标,才能让民生举措不偏航、不走样;用实打实的成效答好民生答卷,才能让为民初心有分量、暖人心。那些群众常挂在嘴边的“琐事”“烦事”,恰恰是民生改善的“着力点”,更是检验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唯有以民声为向、以实效为尺,才能交出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锚定“民声”坐标,首要在“听”得真切、“察”得精准。民声藏在街头巷尾的闲谈里,躲在政务留言板的诉求中,更落在群众紧锁的眉头间。若脱离群众、闭门造车,再完美的民生规划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如今,“民情恳谈会”“线上议事厅”等成为不少地方的标配,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会场”搬到“现场”,把“话筒”递给群众。就像某老旧小区居民在恳谈会上提出“电梯老化不敢坐”,街道干部当即牵头排查,联合住建部门制定改造方案,仅三个月就完成12部电梯的更新;山区群众在网上留言“快递到不了村”,邮政部门迅速调配资源,建起“村邮站+电商服务点”,让山货出得去、快递进得来。这些务实举措的背后,是对民声的敬畏与回应——只有把群众的“心里话”当“要紧事”,才能让民生答卷的“答题方向”精准无误。
答好“民生”答卷,关键在“干”得扎实、“办”得长效。民声找准了,若落实打折、整改走过场,不仅暖不了民心,反而会凉了群众期待。“民声”到“民生”的距离,靠的是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实干。近年来,“最多跑一次”“跨省通办”等改革持续深化,针对群众“办事跑断腿”的呼声,各地打破数据壁垒、简化审批流程,让“指尖办”“马上办”成为常态;针对家长“看护难”的诉求,“课后服务”全面推行,学校延点托管、引入公益课程,解决了无数家庭的后顾之忧。反观个别地方,面对“停车难”的呼声,简单画几个车位应付了事,却不统筹规划资源,没过多久“一位难求”的问题再度反弹。这警示我们,民生答卷容不得“花架子”,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既解决当下问题,又建立长效机制,让民生成效经得起时间检验。
民生答卷的“分数”,最终由群众来评判。民声的回应是否及时、民生的改善是否真切,群众最有发言权。一位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通过社区“一键呼叫”反映吃饭问题,志愿者随即上门送餐,老人感慨“这声呼叫有人应,心里特别踏实”;一位创业者通过“政务帮办”服务,半天就拿到营业执照,直言“政府的服务温度,就是我们创业的底气”。这些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民生答卷的核心——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温度的传递。从“一老一小”的照护,到“衣食住行”的保障,每一件民声诉求的落地,每一个民生难题的破解,都是在为民生答卷“加分”,让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暖在心。
民声不息,民生不止。锚定“民声”坐标,是答好“民生”答卷的前提;答好“民生”答卷,是回应“民声”诉求的归宿。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各级干部唯有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耳听民声、脚沾泥土”的务实,换“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成效,才能让民生答卷越写越厚、越答越好,让幸福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作者姓名:宋珊珊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