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I 从百亿资本到院士天团!这几所“顶配”新大学,谁更胜一筹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官宣了一批新型高校,包括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
相较传统大学,这三所新大学均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即聚焦理工科,本硕博贯通,希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高考结束后,这几所高校已开启火热的招生宣传,引发广泛关注。它们身上,几乎集齐了标杆院校的所有特质。
动辄百亿资本打底,院士天团坐镇,小班化精英教学成标配,既能嫁接产业基因打造就业闭环,又有一波实力在线的名校朋友圈……
这是否意味着新型研究型大学,已进入“标杆之争”的时代?
当传统高校开启新工科改革时,这些没有历史包袱的新玩家,能否真正改写高等教育格局?
红星教育传媒·橡树实验室以公办的大湾区大学,民办的福耀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为样本,解析它们的办学特色,探究三校在建校理念、发展路径、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实践及行业示范价值。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它们能否在学术与产业间找到平衡,从高校新锐转变为真正的教育创新者?
百亿级投入
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基准
在高等教育的新赛道上,资本体量已然成为最直观的准入门槛,也是这批新兴学府最醒目的身份标识。
201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谋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设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随后,东莞迅速行动承接。2021年4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落地奠基。
根据官方介绍,大湾区大学按照“一校两区”(松山湖校区+滨海湾校区)建设,校园建设投资约100亿元,总占地面积2356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一所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定位自身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理工为主、精理强工,致力于办成具有湾区特色,能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100亿目标尚未尘埃落定时,被称为中国芯片首富的虞仁荣(韦尔股份创始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决定入局高等教育赛道,在家乡宁波投建一所新大学。
2020年8月,虞仁荣与宁波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开启了东方理工大学办学的大幕。学校对外宣称总投资达到了460亿,4倍于大湾区大学。
东方理工大学
这460亿元背后,还站着宁波市政府。当地豪投160亿元,选定校址并规划用地总规模约2300亩,宁波虞仁荣教育基金会先后出资300亿元,用于大学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大学基本运营等。
“好的大学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影响何其之大,尤其是一所出色的理工类大学。”谈到办学初衷,虞仁荣曾对外表示,希望借东方理工大学这个平台回馈家乡。
新玩家还在来的路上。被称为“玻璃大王”的曹德旺(福耀集团董事长),在2021年5月提出要捐资100亿元,创办一所理工科研究型大学。
福耀科技大学,图据学校官网
不久,福耀科技大学成立。曹德旺谈到办学初衷,提到自己是想“回馈社会”,“我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企业家,感恩国家的改革开放。”
这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都属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筹办时间比公办的大湾区大学更短。
大湾区百亿开局,东方理工四百亿加注,福耀百亿跟进——从大湾区到长三角,百亿级投入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基准。
资本似乎正重塑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但这又不仅仅是资金的较量,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资本与理想的双向奔赴。
新锐玩起高端局
高等教育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今年高考后,三所新大学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相继发布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
总体来看,三校招收的本科生数量都很少,且仅面向特定区域招收本科生。
具体来看,大湾区大学面向广东,招收80名物理加化学的考生。东方理工大学计划在浙江省内招收70名学生。福耀科技大学的招生范围,则从福建扩散到了河南、江西、湖南、广西,计划招收50名本科生。
从学费情况来比较,大湾区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相差不大,每学年都在5000多元。
相比之下,东方理工大学96000元/学年的学费,一度引发了争议,“学费这么贵,高分考生会去读吗?”但学校为2025级本科生提供4年等额奖学金,相当于首届学生免费入读。
专业设置上,三所学校都声称要聚焦“高、精、尖”领域,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大湾区大学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5个普通本科专业。
东方理工大学首批设置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
福耀科技大学首批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普通本科专业。
跟传统大学不一样的是,三所学校均提出,本科生入学都不分专业,东方理工大学的学生在第一学年末选择专业,大湾区大学学生大二可选择专业,而福耀科技大学的学生要到了大二下学期才能选专业,这给了不少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权。
三所学校都宣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师资力量也成为这类新型大学比拼的重要一环。
从“掌门人”来看,大湾区大学的校长为国际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前副校长田刚,同时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东方理工大学则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做校长。陈履历十分出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而福耀科技大学的校长王树国同样履历不凡,他曾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3人都是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在师资团队中,院士成为学校们广泛宣传的标签。
如大湾区大学近300名教研人员,其中10位院士;东方理工大学宣称签约的100余名创校教授中,其中院士达到了16人,且均为全职授课,并非访问学者;福耀科技大学300+专任教师中,海内外院士15人。
院士们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少是海外院士,如澳大利亚科学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研究院等,院士显然已成为新办学校的一大标配。
院士之外,其他教研人员也大有来头,如大湾区大学宣称100%拥有博士学位,78位国家级领军人才,70%具备海外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工作经历。
东方理工大学国际著名学术组织会士23名、国家级人才52名;53人拥有TOP 200院校的任职经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
福耀科技大学则声称拥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0人,具有境外教育背景或教科研经历教师占比71.2%。
当传统大学还在扩招,这三所新锐已经玩起了“院士带队、小班教学”的高端局。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进入“精耕细作”的新时代——
不拼规模拼质量,不拼传统拼创新,正在用高投入、高配置重新定义好大学的标准。
不做传统高校的复制品
要当城市战略的“超级杠杆”
每一所高校的背后,都有一座雄心勃勃的城市。
大湾区大学扎根东莞,东方理工大学落子宁波,福耀科技大学立足福州。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三所新型大学的崛起,恰好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引擎之间。
单从GDP来看,三座城市均位列万亿俱乐部。宁波位居首位,2024年达到18147.7亿元,福州紧随其后,也有14236.76亿元,东莞达到12282.15亿元。
然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一直是这三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当地人的普遍共识均是“缺乏一所好大学”。2024年,福州有高校34所,宁波高校数量为15所,东莞普通高等院校仅为9所(含校区)。
为弥补高教短板、吸引人才并激发城市活力,三地政府均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可谓是诚意满满。
广东今年年初明确提出“粤聚英才、粤见未来”计划,目标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
此前大湾区大学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将为学校人才提供政府高标准人才购房补贴和住房补贴,同时协助解决子女教育、办理落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优才卡、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服务等。
东方理工大学抛出的橄榄枝,除了要提供基本的薪酬、科研保障,还会为教研序列人才提供住房津贴、高端医疗保险、退休年金计划等全方位的福利保障,并协助解决教师公寓申请、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问题。
而诞生于斯,成长于斯,三所大学被赋予明确使命:
通过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直接反哺本地产业升级,形成“教育-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
区位优势也进入了大家的发展规划。如大湾区大学想通过办学,“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优势,广泛吸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龙头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国际知名高校参与合作办学”。
对于人才培养,也是希望为大湾区服务,“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快速变化、支撑和引领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高端人才。”
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则把目光投向了长三角,发展上着重于“理工创新”,特别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等领域,“与长三角发展需求的核心技术紧密相连。”
橡树实验室观察发现,三所大学的诞生似乎正揭示出一个新逻辑——
未来城市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它能否打造“人才-创新-产业”的黄金三角。
它们不是传统高校的复制品,而是城市战略的超级杠杆。
就业布局差异化
重新定义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高等教育的终极竞争,正在从“入口”(招生)转向“出口”(就业)。
从办校开始,三所大学似乎已经勾勒出自己产业人才直通车的路线图。
大湾区大学已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同时,学校已建设10个省市重点实验室,中子科学中心、松山湖算力中心、物质科学能力实验室、信息通信前沿研究设施集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东方理工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境内外知名大学,招收了三届共243名博士生;高能级打造科研平台,已获批省级科研平台5个,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3.7亿元。
福耀科技大学已和米兰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专业共同培养学生,福耀科大招收的本科学生第四学年可选择前往米兰理工大学学习。同时学校表示,当前学校正在与多所境外著名大学商讨本硕博贯通的其他培养模式。
学校还建设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如高端装备未来智造技术实验室、硅基材料实验室等,以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如工业互联网联合研究中心、微特电机系统联合实验室、工程实训与“三创”中心等。
从外部合作上来看,当传统高校还在区分本硕博培养阶段时,这三所新锐学府已经玩起了“教育接力赛”。
而就业方面,三所大学也各有所长,和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大湾区大学与华为、vivo、OPPO等大湾区科技龙头开展合作,携手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端科研机构,打造中子科学中心等四大科研平台。
据东方理工大学介绍,学校与韦尔集团(豪威集团)、长江存储、吉利汽车、均胜电子、海康机器人、宁波港等20余家领军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福耀科技大学表示,目前各学院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了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人才联合培养等产教合作网络。
合作企业及科研机构包括福耀集团、中国一汽、蔚来汽车、奇瑞汽车、凯尔达机器人、西门子(中国)、天通控股、百度、中国移动、中国高速列车创新中心、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等。
这是否意味着,三所大学的实验室已变身产业人才“预装车间”——华为、韦尔、福耀的工程师证,可能比毕业证更早到手?
不管怎么样,三所大学的就业布局已然显现差异化路径:大湾区依托产业集群的“科研—产业”直通车,东方理工借由芯片首富打造了“半导体人才闭环”,福耀科大则背靠制造业龙头的“车间即课堂”模式。
这场关于人才出口的竞赛,似乎正在重新定义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未来,这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
它们各自依托独特的办学模式,能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标杆,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我们拭目以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