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调解第一线:“枫火传声,善治民和”实践团探寻“枫桥经验”在苏州基层调解的新实践
2025年7月3日,由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的12名法学专业大学生组成的“枫火传声,善治民和”实践团在王昊为老师和周玲燕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吴中区司法局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和甪直司法所展开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活动,探寻吴中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的法治文化和甪直司法所的“枫桥实践”。实践团队带着“当‘枫桥经验’从浙北小镇走向全国,在苏州的土壤里生长出怎样的新枝?”的问题,在调解卷宗里翻阅基层智慧,从对话中感知法治脉搏,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火花。
图为团队在吴中区法宣中心进行参观活动。 陆姝毓供
图为成员在吴中区法宣中心进行答题挑战。 陆姝毓供图
探寻法宣:科技让法治教育“活”起来
团队成员走进吴中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互动科技与吴地文化的交融瞬间点燃了普法的火花。创新式的普法方式让各位成员惊叹不已:从“法治进程厅”的历史回眸到“法治文化厅”的非遗创新,功能区通过声光电技术、体感游戏、智能交互装置生动呈现。这种沉浸式的法治教育,为基层调解工作植入了社会基础,为基层调解提前铺好了路。基层民众在体验中逐步感受到法律的边界与温度,既能在日常交往中避免因认知模糊引发的矛盾,也能在纠纷发生后更易理解调解中的法理与情理。这正是 “预防为主、调防结合” 工作方针在宣传教育环节的生动延伸,为基层调解从源头减少矛盾、在过程中凝聚共识提供了坚实的认知支撑。成员们在“互动答题”数字化设施前进行体验挑战,一致认为这种创新方式能够增强自主学习性,告别被动灌输法律,主动拥抱探索知识。
图为团队与甪直司法所进行座谈会。 高成珊供图
对话互动:对一线调解经验现场“取经”
实践团随后来到甪直司法所,与调解员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如何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调解能力。调解员的选拔标准严格,选拔渠道多样,通过吸收老党员干部、法律工作者等纳入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形成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调解队伍,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专业培训以增强调解员的调解能力,推动矛盾纠纷的化解。一位资历丰富的调解员进一步向成员们介绍了提高调解效率的方法:按照纠纷性质灵活匹配调解方式,发展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同时,司法所不仅将科技赋能基层调解,运用“互联网+调解”模式,例如24小时无人律所,用科技为民众提供便捷的调解服务,并且实施“预防为主,调防结合”的工作方针,开展村、社区、企业矛盾排查,早发现,早介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减少矛盾源头。
“自2025年1月以来,全镇受理纠纷1077起,调解成功率100%,”甪直司法所所长自豪地说道。这些工作成果正体现了调解员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用法律与真情守护一方和谐的担当与价值。
图为团队与甪直司法所进行座谈会。 张咏琪供图
解码甪直:构建基层矛盾化解新范式
在访谈过程中,团队了解到甪直司法所创新构建“三级联动”调解体系,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该体系通过多渠道预警、分层化解和专业化应对,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村级发挥乡贤能人作用,运用村规民约化解简单纠纷;镇级由司法所牵头,联合专业部门处置复杂纠纷。区级由吴中区综治中心带头,开展第三级调解工作,跟多部门协作促进纠纷的最终化解。与此同时,在调解中注重“熟人调解”与“专业调解”相结合,既利用亲情纽带实现“情理破冰”,又依托专业团队进行“法理定分”。
这种调解体系创新性地将传统调解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实现行政调解与民间调解的优势互补,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在甪直司法所进行合影。 刘明珠供图
此次吴中区法宣中心和甪直镇司法所之行,为苏州城市学院的法学学子们揭开了法治宣传的新途径以及“枫桥经验”在吴中沃土上蓬勃生长的鲜活图景。通过实地调研,队员们不仅解码了甪直司法所“科技赋能、三级联动、情理法交融”的调解新实践,更深刻感受到基层治理者“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基层、管控在升级”的智慧与担当。“枫火传声,善治民和”实践团期待以青春的视角和专业的热忱为这棵源于基层的常青树在苏州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间,滋养出更加繁茂的善治新枝,让法治的阳光与和谐的清风惠及千门万户的安宁与幸福。(通讯员 刘明珠 高成珊)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