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学森同船归国的老人,走了
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布的讣告,该校老校长王祖耆教授,因病于2025年7月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20世纪50年代,王祖耆主动中断在美学业,携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毅然归国,与他同船回国的还有钱学森一家。
早年
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不到10岁时,因日军侵华开始逃难,无锡老家的宅子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前,王祖耆辗转12个城市,先后换了3所小学和4所中学。直到抗战胜利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才算稳定下来。
2019年,王祖耆在接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我与杭电的故事”采编组采访时说起他出国的原因,其中有着许多无奈和辛酸。
1948年6月5日,上海爆发反美大游行。国民党特务进行捣乱,将大学生们挡在校内。当时正在参与校报编辑工作的王祖耆,趁特务不注意,赶到外滩游行集结地了解情况并进行采访。
王祖耆回忆,当时外滩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务冲散学生队伍并抓住了他,用手枪柄狠打他的头部,将他的眼镜打落,顿时鲜血直涌。特务以为他活不成了,就把他扔在外白渡桥。万幸的是,附近医院的医生发现后对他进行及时救治,保住了一条性命。
事件发生后,警察局闻讯追查。眼看书读不成了,恰逢有亲戚关照他去美国实习,于是王祖耆决定出国。出国虽是无奈,但也是他报效祖国的开始,从出国留学的第一天,王祖耆就发誓要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努力学习。
与钱学森同船归国
新中国成立前后,留美学者出现“归国潮”。然而,当时的美国司法部却颁布法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
这期间,中国留学生给时任美国总统写了两封公开信,要求撤销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的命令。第一封公开信是梁晓天执笔。第二封公开信由王祖耆带头起草,9名中国留学生参与签名。当时王祖耆是“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下属组织的负责人,该组织在留美学生中影响很大。
1954年秋天,美国政府允许一部分留美学者回国,为了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王祖耆主动中断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业,携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毅然登上了回国的船。
据王德禄《杜开昔采访许国志》记载:1955年9月15日,从旧金山起航的“克利夫兰总统号”是第二波归国高潮中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乘坐这条船回国的有钱学森(蒋英)夫妇、李正武(孙湘)夫妇、许国志(蒋丽金)夫妇、王祖耆(沈学均)夫妇等24人及6个子女共计30个中国人。
邮轮从洛杉矶起锚后,为了方便大家联系,王祖耆编辑了一张30人的“克利夫兰轮第六十次航行归国同学录”名单。他亲手刻印了数十份,并分发给船上的同学们。
低调扎实做教育
回国后,王祖耆服从国家分配,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百废待兴。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仅有598所,在校大学生仅100余万人,人才严重匮乏。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高等教育也走上大发展之路。
在此背景下,1979年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原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并确定成电对口支援杭电。
1980年,王祖耆作为7名骨干之一被派遣到杭州,援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他先后担任教授、党委委员、副院长、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作为学院的主要建设者之一,王祖耆主导了学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学院成立初期面临重重困难,他亲历亲为参与校园规划与设施建设,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9至1994年,王祖耆担任浙江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在任期间,他创新机制拓展与海外侨团、留学人员及家属的联系,用心用情做好归侨和国内侨眷的关怀服务;鼓励支持侨胞回国创办侨资企业;发挥参政议政作用为侨发声。
王祖耆生前在受访中表示,看到国家这些年实力迅速壮大,事实证明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个人要获得什么利益、头衔,但国家还是给予我很多,对此我心里十分感激。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