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一碗马糊+一个肉合 清晨“叫醒”徐州人的身体

2021-10-11 10:36 来源: 编辑:中国江苏网 浏览量:0

肉合、马糊,作为徐州众多早餐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也是较有人气的一种老味道。每个清晨,用一碗热气腾腾的暖胃马糊搭配一份外焦里嫩的肉合,早已成为大部分徐州人“叫醒”身体的一种方式。

徐州的马糊、肉合做法大致相同,但所受欢迎程度却不同。而在湖北路一带,干的比较久、且比较出名的就是刘场小区7号楼沿街的张记马糊肉合。不过可别小看这碗马糊,马糊不“马虎”,一碗马糊的制作过程可是凝聚了满满的“匠心”,正是这碗用料实、制作精、用心细煮慢熬的张记马糊,牢牢锁住了食客们的心弦!

小马糊有大讲究

“这家马糊喝起来有豆香、花生香和杂粮香,这个味道是小时候才能喝到的味道。”家住湖滨的展女士是张记的熟客,喝完满满一碗热气腾腾的马糊后,老板娘吴广娥热情招呼道:“不够再盛啊!”

“马糊绝对是咱徐州的‘老味道’,我小时候,都是路边摊摆着一个大陶罐卖的马糊,5分钱一碗,肉菜合子三五分钱一个,不到一毛钱就吃得饱饱的,现在很少有做马糊的了。”市民丁先生是1955年出生的人,早上一碗马糊2.5元、一个牛肉合5元,加上鸡蛋总共花了8.5元,他说自己住得远,个把月来吃上一次,就是为了怀旧一下,物价比以前肯定是涨了,但所幸还是那个“老味”。

说起这马糊的制作可是着实用心费力,张记的马糊制作过程是先用黄豆、花生、豆皮、粉丝熬煮,锅开后需拌入小米面和白面搅匀,煮沸后再小火慢熬,这期间,老板娘吴大姨要守着大锅用铲子不停搅拌,稍有不慎就会煳锅,大概需要熬制两个多小时,喷香的马糊才能大功告成。

原料的准备也是一点都马虎不得,干黄豆用机器打成豆瓣,每天大概要用3斤的花生米,要用剪刀一粒粒剪碎,豆皮要切成细丝,白芋粉丝用的是自己去加工厂专门定制的。

“油旋子”变了新样子

只为更好满足顾客的味蕾

到张记家除了来份马糊,还少不了来一两个肉合或菜合,老板张长伍在案板上抹点油,捏出一个面剂子压平,左手捧着面皮,右手熟练地放入一大勺馅料,紧接着捏一个花苞一样的在手中旋转着收口,再在台面上压平,右手拎起面饼滑入油锅,滋滋的声响伴随着面饼膨胀、鼓泡,此时就需要用夹子不停地翻面,面饼的颜色也从白色渐渐转为金黄,两面都转为淡淡的金黄色时就需要迅速捞出放置在沥油架上,此时一个外酥里嫩、香气四溢的肉合就做好了。

“吃别的没胃口,感觉没味道,就是吃这个能吃下去。”朱奶奶今年71岁了,头发花白,家住煤建路附近,她说自己是来这边买菜时误打误撞地发现这家店铺,5年多了几乎每周都要骑着电动车来吃一次,自己本身就喜欢吃徐州的传统早点,在别家也吃不出这个味儿。

张长伍说:“肉、菜合以前叫‘油旋子’,旧时的做法,圆圆的面饼,中间的面皮薄,炸制得酥脆,外面一圈的面皮厚,馅料也均匀分布在周圈,需要加鸡蛋就可以正好把鸡蛋卧在中间。后来客人们反映这样做的肉、菜合馅料太少了,他们就把肉、菜合做成了椭圆形。”

一对老夫妻 四十多年的坚持

1956年出生的张长伍如今65岁了,精神矍铄,眼里充满了神采,老板娘吴广娥1953年出生,朴实厚道,总是忙忙碌碌,一刻也停不下来。张长伍老家是铜山区何桥镇的,从爷爷辈就开始做马糊和肉合,也能算得上是家里祖传的手艺。结婚前是自己跟着家里干,结婚后就和媳妇出来单干了,早年还在泰州干过一段时间,因为那边拆迁就回到了徐州,在吴庄租门面干了10年,又因为拆迁搬到了泉山区湖北路刘场小区7号楼的沿街门面,这一干又是12年。

“还记得在吴庄店的时候,小外甥来店里玩,非要帮着翻肉合,一不小心滑掉了,当时老张右手面上就被烫伤了,都是泡,疼得直冒汗。”吴大姨说起这段往事不免有些辛酸,她说即使伤成这样老张也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就忍着疼痛一直干,毕竟还有那么多顾客等着你。张大爷手上都是油溅的伤疤,只要是一磕鸡蛋,就免不了会溅起油花。

那么多年下来,老两口只有每年初一休息一天,初二就会正式开工,每天3点钟起床到店后,老两口各自分工做着准备工作,吴大姨负责熬制马糊,张大爷负责制作肉、菜合。每天和好面就醒发个把小时,在发面的同时调馅料。店里5点多开始上人,一直要忙到上午九十点以后。

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张长伍和吴广娥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问起老两口啥时候准备退休,他们都笑笑说要一直干,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经常有老客户对他们说,让子女跟着干,把这个店传下去。可是儿女们并不想继承祖辈的手艺,老张说大女儿在药店上班,儿子在企业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孩子们都觉得干早点这行太辛苦了,并不打算继承这个店,也不愿意让父母干,经常劝他们早点退休享清福。

“我跟小孩都说过好几次了,希望他们先把这手艺学会,想干的时候摸过来就能干,多少也算有个技艺傍身,可他们一听就着急,连学都不愿意学!”吴大姨无奈地说。张记熬煮马糊和制作肉、菜合用的香料都是自家研磨的,是祖传的配方概不外传,曾经有很多人想来找老张学,都被老张拒绝了,可眼下儿女们对这祖传的秘方似乎并不“感冒”。

他们的儿子张恩豪1995年出生,每周六、周日上午都会过来帮着打打下手,他说自己的姐姐休息时也会来帮忙,毕竟父母年龄大了,都想过来帮父母分担一些。在他看来这一行属于夫妻店,老板需要亲力亲为,一年到头都很辛劳。张恩豪说,来店里的多是老年人,年轻人爱吃这个的很少。在他看来,马糊合肉合制作工艺不简单,还需要秘制的配料,更要有动手的能力,他担心自己做不出父母做的那种味道。

主持人语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悄然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身边事物。然而,有这么一群人,在小小的摊位前,用浓浓的烟火气,守得一方美味,承载起几代徐州人的味蕾记忆。

请跟随我们的脚步,穿梭市井老巷,寻觅徐州人记忆深处的烟火气息,探访老味道背后的故事。

晨报编辑部 策划

徐报融媒记者 陈羿帆 见习记者 王琇

原文地址:http://jsnews.jschina.com.cn/xz/a/202110/t20211009_2867960.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