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今年“双11”,既讲“理”又重“情”
消费者从冲动囤货更多转向理性购物,体验式消费更在意情绪价值
今年“双11”,既讲“理”又重“情”
交汇点讯 今年“双11”与往年单纯追求商品交易总额的狂热不同,业内人士分析,如今消费者正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推动着“双11”从“流量狂欢”向“质量深耕”转型。
即时零售业务首次参战“双11”
今年“双11”,AI大模型集体“上岗”,“双11”也从“价格战”和“流量战”迈入了“技术战”。昆山亚一智能物流园里,在超脑2.0的决策下,“小车在地面跑,飞梯在货架穿梭”。这得益于京东物流大规模投入“超脑+狼族”智能设备集群,一线效率提升近20%。目前,昆山亚一是京东物流全国最大的仓拣一体智能物流园,日均出库单量超百万,覆盖江苏区域45%的单量。
那么对消费者而言,AI能在购物时带来什么?打开手机淘宝APP,输入关键词,“AI万能搜”瞬间生成包含产品推荐、优惠组合和用户评价的完整攻略;天猫的“AI试衣”支持用户一键上身试穿心仪穿搭等功能;在京东下单后,京小智客服主动推送物流轨迹,并预判可能的售后需求提前给出解决方案;而在场外,DeepSeek、豆包等AI助手充当起采购助理,消费者购物更方便。“线上下单,门店发货,小时级甚至分钟级送达”——近几天在电商平台下单,“即时零售”的购物体验正在刷新“双11”的消费模式。
今年,阿里、京东、美团三大巨头的即时零售业务首次全面参战“双11”。“双11”前夕,首批3.7万个品牌40万家门店接入淘宝闪购,打通线上线下,开启“远近一体”经营。京东将即时零售“京东秒送”纳入“双11”促销并推出五折促销活动,京东本地生活的超300万综合商家参与“双11”。美团新业务“品牌官旗闪电仓”已覆盖上海、成都和广州等10余座城市,未来还将针对运动户外和宠物用品等多个品类开放。
天猫“双11”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在“双11”期间的电商订单数已破亿。目前,淘宝闪购有19958个餐饮品牌、863个非餐品牌的成交额相比“双11”前增长超100%。
除了通过线下门店开通淘宝闪购,还有更多品牌考虑从“仓”切入布局即时零售。立足核心基础设施闪购仓,借助淘宝便利店,品牌商家能以更低成本布局即时零售。过去几年,即时零售实现“从无到有”,未来将走向“从有到好”。无论是出差所需的护肤品,还是临时使用的西装、跑鞋,当即时零售从应急成为主流消费场景,供给的品质化和品牌化升级是必然方向。
线下沉浸式体验感重塑实体魅力
当线上平台以长周期抢占市场时,线下商场也已提前拉开战局。
位于南京新街口商圈的新百、中央商场等从10月中旬便启动“双11”活动预热。与线上复杂满减不同,这里的商户普遍采用“直降+满赠”的简单玩法,精准击中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这次活动力度全年最大,黄金每克直降150元,镶嵌类首饰满3000元减500元,有的款式比线上直播间还划算。”南京新百一楼的某黄金珠宝品牌专柜前,导购员小张正为一对年轻情侣介绍订婚戒指。
记者走访下来,几乎每个黄金珠宝专柜都推出了不同品类的优惠活动:黄金克减80元至150元不等,翡翠最高打到五折。“趁着‘双11’搞活动来买,黄金首饰这类贵重物品还是要上手试戴才能确定合不合适,这样也踏实。”正在挑选的市民汪女士说,线下直降后比线上贵不了多少,还能当场拿到,又快又省心。
数码产品区同样人气旺盛。中央商场某数码品牌授权店的体验台前,店员手持最新款手机向顾客演示功能。刚换新手机的张先生算了笔账:“旧手机线上估价3200元,这里给了3500元,加上12期免息,比线上买省了近800元。”
服饰类商户则聚焦“冬装上新+反季促销”。建邺吾悦广场潮流品牌EVISU店铺负责人说,商场有“双11会员内购会”,品牌服装2.9折起,折后还能享受满600元减100元的活动。“大家都在加速抢占线下市场。”
更有商场以“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消费者,打造线下独有的消费场景。南京河西华采天地苏宁易购门店除了国补、厂补、苏宁补叠加最高能补贴50%,还设置了多个家电体验区:彩电区播放4K电影供顾客体验画质、洗衣机区现场演示清洗效果……市民赵先生说,“装修不知道选多大的冰箱,店员上门测量后给了精准建议,这种服务在线上很难实现。”
走访中,记者感到,线下商场的“双11”预热战中,体验感和专属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与线上相比,线下商户在试穿试用、当场提货等方面解决了线上盲买的痛点,现场体验和专业讲解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正品保障和便捷售后也消除了不少消费者的顾虑。此外,体验场景让线下商场不再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社交、休闲、消费的综合体,特别是“区域首店”的新鲜感,吸引消费者专程打卡,提升商圈人气,这是线上无法替代的。
消费者的态度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记者随机采访的顾客中,有不少表示在购买黄金首饰、家电家居、品牌服饰等商品时,更青睐“线上比价+线下购买”的购物方式。
理性购物驱动“双11”回归零售本质
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认为,今年“双11”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回归”,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消费图景。消费者从过去的冲动囤货转向理性购物,质价比、体验消费和国货崛起成为最鲜明的注脚。“这种理性并非消费降级,而是消费观念的成熟与升级。消费者不再仅因为打折而冲动下单,而是更加审慎地考量商品的真实价值。与此同时,为‘快乐’和‘体验’买单的趋势异常鲜明。今年以来,旅游、演唱会等服务业消费迎来爆发,显示出消费者对精神愉悦和健康生活的投资意愿显著增强。”
另一个显著趋势是国货品牌的全面胜利。张毅观察到,在美妆、家电、消费电子、快消品等多个领域,国货品牌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创新的技术以及深厚的文化认同,在销量和口碑上均跑赢了国际大牌。“这背后是消费者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国产品牌对市场需求精准把握的结果。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习惯了智能设备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选择‘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国产智能电车,而非传统的机械式外资品牌。”
在销售阵地方面,直播电商也经历了模式迭代。张毅认为,直播行业已进入“店播时代”。“过去直播主要靠头部主播吆喝,今年品牌自播成为主流。”他分析,品牌通过内容互动直接链接用户,这种模式更健康、更可持续,同时也节省了营销和渠道费用。
南京商业地产商会智库专家苏晓晴认为,当前“双11”已“不可避免地走上下坡路”,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商的底层逻辑——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逆转。
“必须要认识一个现实,现在电商成本已大于实体店。”苏晓晴解释,在电商发展初期,其因省去线下租金等环节而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如今,流量获取、平台佣金、人员运营、物流仓储和营销推广等费用持续高企,使得电商的综合成本占比可能高达20%甚至更多。这意味着,电商曾经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现在已经没有了。
尽管问题重重,为何“双11”依然年复一年地举办?苏晓晴认为,这背后是巨大的商业惯性使然。“对于平台和许多深度捆绑的商家而言,‘双11’已经成为一个无法轻易停下的‘机器’。它承载着巨大的资金流、就业和业绩压力。现在体系已经绑得太深,形成了路径依赖,即便知道在走下坡路,也必须硬着头皮走下去。”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