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四大家鱼”为何卖不过这条“超雄鲈鱼”?探访国家级水产养殖(鲈鱼)基地

2025-11-11 09:12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初冬的国家级水产养殖(鲈鱼)基地,寒风掠过塘面,位于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的江苏帅丰种业集团的工厂化育苗车间暖意融融。巨大的循环水养殖池中,几厘米长的鲈鱼苗如银线般灵动穿梭,正高级农艺师孙建国俯身贴近池壁,指尖轻触监测屏上跳动的水温、溶氧数据。“22—26℃的恒温环境,加上循环水系统净化,保证苗种全年健康生长,这就是我们‘搞好一条鱼’的底气。”作为集团技术核心,他带领团队攻克超雄鲈鱼量产技术,让企业成为全国唯一能规模化产出该品种的主体,为江苏水产种业打造出一枚亮眼的“芯片”。

超雄鲈鱼量产:填补全国空白

“您看这套工厂化循环水系统,鱼的排泄物先经微滤设备过滤,再通过杀菌、生物消化系统处理,净化后的水重新流回鱼池;我们还在水循环路径中种了蔬菜,进一步吸附杂质。”孙建国指着车间里交错的管道与绿植区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让养殖污水“变废为宝”,更让鱼肉口感接近野生品质。“鱼在流动水中‘运动’多,肉质更紧实,这是传统静水养殖比不了的。”

在传统鲈鱼养殖中,苗种品质是最大痛点——常规苗生长速度不均、抗病性弱,高端苗种长期依赖外部技术。“我们从美国引进优秀基因,历经多年筛选、驯化,终于研发出超雄鲈鱼。”孙建国拿起盛有鱼苗的玻璃皿,阳光透过器皿,映出鱼苗矫健的身形。“超雄鱼苗与普通雌鱼交配的子代,均为雄鱼,生长速度比常规苗快20%,抗病率提升30%,还继承了肉质细嫩的优势,彻底打破了高端苗‘卡脖子’的局面。”

“目前全国只有我们一家能实现超雄鲈鱼技术量产。”这句话,孙建国说起来带着十足的自豪。在集团实验室,基因测序仪、胚胎培养箱等设备24小时运转,科研人员通过精准调控光照时长、投喂营养配比,将超雄鱼苗的存活率从最初的60%提升至90%以上。“过去育苗靠‘看天吃饭’,冬天水温低就停育;现在工厂化车间全年开工,仅高淳基地的年育苗产能就达数百万尾,能满足江苏40%的鲈鱼苗种需求。”孙建国算了笔账:泗阳、高淳两地1000亩养殖基地,一亩投放3000尾鱼苗,一季(6—8个月)就能产出300斤成鱼(每尾约1斤),按5—8月旺季18元/斤计算,一亩产值超5400元;即便在10元/斤的普通季,也能稳定在3000元以上。“全年出栏300万尾、150吨成鱼,用5000斤载重的水车运输,得600车才能送完,这‘一条鱼’每年能撑起上亿元的产业链。”

“鲈蟹套养”创新:一水双收

“光把鲈鱼养好还不够,要让一亩水面产出两份收益,更要守住水质这个‘根’。”在高淳阳江镇的室外养殖基地,孙建国指着塘中动静相宜的景象——鲈鱼穿梭捕食杂苗,螃蟹在水草间横行。“这是我们创新的‘鲈蟹套养’模式,每亩放1500尾鲈鱼苗(比纯养少500 尾)、1000只扣蟹,让它们形成生态互补。”

过去单养鲈鱼,残饵和排泄物易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单养螃蟹,又要专门清理抢食的杂鱼,费时费力。“套养后,鲈鱼成了‘清道夫’,吃掉杂鱼;螃蟹的排泄物能肥水草,水草又净化水质,形成良性循环。”基地技术员蹲在塘边,拨开水面的水草,露出清澈的塘水。“您看这水‘肥嫩爽’,病害自然少。螃蟹在每年夏秋换季时,因水温温差大容易死蟹,套养后水体生态稳定,螃蟹存活率从70%提升到90%以上,鲈鱼存活率也能保持在85%。”

生态好,效益也跟着涨。“纯养鲈鱼一亩利润约6000元,套养螃蟹后,一亩能收150—200斤螃蟹,按30—40元/斤算,总利润直接突破1万元。”孙建国说,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江苏推广超2000亩,成了替代传统“四大家鱼”的优选方案,“现在消费者不爱吃多刺的大鱼,鲈鱼没肌间刺,老人小孩都能吃;螃蟹又是高端水产,正好契合‘吃得好’的消费升级需求。”据统计,江苏年消费鲈鱼达4万吨,养殖面积约2万亩,帅丰种业的苗种和套养模式,正推动全省鲈鱼养殖从“拼数量”转向“提质量”。

全链布局:从“一粒苗”到“一桌菜

走进帅丰种业的饲料生产车间,进口生产线正将鱼粉、豆粕等原料轧制成颗粒饲料,车间外的货车装满饲料,即将发往周边养殖农户家。“我们做鲈鱼产业20年,从苗种育种、饲料研发,到成鱼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都打通了。” 孙建国说,集团专门成立研究院,还与省级科研院所合作,眼下正研发“三A级鲈鱼”——通过基因改良实现“抗病强、长得快、肉质好”,同时用桂花天然抑菌成分提升食品安全,“要让每一口鲈鱼,都吃得放心、吃得美味”。

科技赋能下,企业荣誉不断:2019—2021年度全国渔业丰收一等奖、“高淳鲈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目前还在申报国家级鲈鱼新品种。孙建国指着办公室里厚厚的台账,“拿国家级新品种不容易,光试验数据和申报材料就写了几万字,前后花了5年”。

在产品加工车间,工人正将新鲜鲈鱼处理后,按“臭鳜鱼”工艺腌制,制成“臭鲈鱼”。“过去成鱼只能鲜销,保质期短;现在加工后,不仅能卖到北京、上海的高端餐厅,一斤还能多赚5—8元。”孙建国透露,集团总投资已达5亿元,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养鲈鱼,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有的农户一开始不敢试,我们提供苗种、技术,还包回收,现在都成了‘鲈鱼致富户’。”

种业“芯片”:小鲈鱼撑起水产大产业

“‘搞好一条鱼’,看似简单,实则是攻克水产种业的‘卡脖子’难题。” 孙建国坦言,10年前江苏鲈鱼苗种大多从外地引进,品种退化快、抗病差,养殖户损失大。“现在我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供应安徽、山东等地,超雄鲈鱼技术更打破了国际垄断,让我国淡水鲈鱼育种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高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作为水产养殖大省,正全力推进种业振兴,帅丰种业的实践提供了“育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范本。“过去‘四大家鱼’占比高,现在超雄鲈鱼等优质品种兴起,既优化了养殖结构,又满足了居民‘吃得健康’的需求,是产业升级的生动案例。”

孙建国望着连片的养殖塘与现代化车间,远处农户正忙着喂食饵料。“未来还要深耕鲈鱼育种,把‘一条鱼’做精做专,让水产种业‘芯片’更硬核,带动更多人靠这条鱼增收致富。”如今,在江苏的水乡间,这尾小小的鲈鱼,正以种业创新为翼,串联起从“实验室”到“餐桌”的现代化产业链,书写着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11/t20251111_s69127958e4b05507ccd14810.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