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又一事关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磅文件出台,有何深意?
记者注意到,近期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也是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后,我国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又一力度较大的专项部署。
同样关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时隔两年,前后两份《意见》相较,传递出哪些人才培养新信号?
从“短期补位”到“构建长期生态”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时隔两年,两份《意见》出台之间,存在分时期、分阶段,科学教育发展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与两份文件发布的背景密切相关。2023年十八部门《意见》出台的背景是“双减”之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聚焦“双减”后怎样填补科学教育的资源缺口,聚焦“短期补位”。而近期出台的《意见》,则是衔接今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关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要求,谋求青少年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能力的长期培育和教学评价体系的系统变革,注重“长期生态”的建设。
从“科学素养奠基”到“科技能力进阶”
2023年出台的《意见》更侧重于“科学素养奠基”,日前出台的《意见》则有鲜明的“科技能力进阶”导向。
例如,前年出台的《意见》将主要目标设定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令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等。
而近期出台的《意见》则分别给出到2030年和2035年需实现的目标,并在创新课程生态、变革教学方式、推进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针对性更强的要求。例如,变革教学方式上,鼓励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推进评价改革上,要求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覆盖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等。
从“全面动员”到“精准赋能”
2023年出台的《意见》动员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18部委,着力在广度上争取各类社会资源的支持,提出以“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科普进万家行动”“少年科学院”“全媒体科普行动”等项目引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发展。
近期出台的《意见》则从“广度覆盖”转向“深度赋能”,要求更加细致。例如,在建设教学空间层面,明确要求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场馆、车间、实训基地等资源,建设科技探究体验学习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再如,推动协同育人层面,提出引导科技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学校科技项目开发、实践指导、资源供给,鼓励它们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认领学校科技教育项目;打造“百城千馆”工程,推动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