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从“后起之秀”到“五冠王朝”,揭秘江苏男子手球的“成长密码”

2025-11-11 09:07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11月10日晚,香港启德体育园启德体艺馆内的掌声如潮水般经久不息。终场哨响的刹那,29∶26的比分定格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手球决赛的最终悬念,江苏队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击败此前未尝败绩的安徽队,成功卫冕金牌,历史性地实现了全运会“五连冠”的伟业。这一夜,启德体艺馆见证了王者的荣光,更镌刻下一支队伍跨越20余年的奋斗足迹。

五冠王朝,铸就全运会手球不朽传奇

回溯本届全运会征程,江苏男手的表现堪称无可挑剔。小组赛阶段,身处B组的江苏队连续击败广东队、天津队、山西队、山东队,以不败战绩晋级淘汰赛。随后在1/4决赛和半决赛中,先后面对实力强劲的上海队和北京队。江苏队凭借更高一头的实力和更优一筹的发挥,过关斩将,顺利挺进决赛。

决赛对阵同样在本届全运会中未尝败绩的安徽队,双方的较量从开场便进入白热化。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从攻防转换的默契配合到关键球处理的沉稳果敢,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王者之师”的气场,江苏队将球队整体的战术执行力与个人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江苏队以29∶26战胜对手,“五连冠”铸就了在该项目上无可撼动的统治地位。

从“0”到“5”,破解“起步晚”困境的制度创新

谁能想到,这支统治全运赛场的强队,直到2002年才正式建队,起步时间远晚于国内诸多传统手球劲旅。2005年,当江苏男手首次踏上全运会赛场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支“后起之秀”将在未来20年间开启一段跨时代的传奇。而这一切传奇的起点,源于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制度设计——省市联办。

在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起步晚”往往意味着人才储备不足、训练体系不完善、资金保障不到位等一系列难题。江苏男手通过省市联办模式,成功打破了资源分散的壁垒:省级层面统筹规划项目发展战略,协调优质教练资源、科研力量和赛事资源,为队伍发展搭建起高起点的平台;市级层面则依托地方体育场馆、青少年培养基地,深耕基层推广,搭建起从校园到专业队的人才输送通道,形成了“省统筹、市落实、全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正是这项制度创新,让江苏男手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零起步”到“追赶上”的跨越,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者根基”,联办模式的实力印证

“再优秀的战术,也需要人来执行;再辉煌的战绩,也需要传承来延续。”江苏男手之所以能保持近20年的长盛不衰,核心在于省市联办模式下构建的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自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首次登顶后,江苏男手再也没有让金牌旁落,背后是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活水。

在省市联办机制下,省级体育部门制定统一的青少年选材标准和训练大纲,确保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市级层面深入校园开展手球推广,建立青少年手球训练营和后备人才基地,让手球运动在基层落地生根。如今,这支队伍中星光闪耀:参加过杭州亚运会的王权、谢庆龙、刘赵梁,亚运会后奔赴白俄罗斯联赛历练的周傲、季雨,以及2024年征战白俄罗斯联赛的国家青年队员周一鸣、马克、高雨、高文瀚……这些优秀运动员的成长,正是省市联办模式下“选得准、练得精、送得出”人才培养链条的生动体现。

全运会五连冠,只是江苏男手辉煌战绩的一个缩影。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周期内,全国冠军杯、全国锦标赛、中国手球超级联赛三项全国大赛江苏冠军拿到“手软”。今年,他们更成功实现全国锦标赛“五连冠”,成为国内手球赛场名副其实的“冠军收割机”。

这些战绩的背后,是省市联办模式带来的资源聚合效应:资金上,省市两级财政的稳定投入保障了训练、比赛和人才培养的各项需求;技术上,通过省级层面协调,球队能够常态化与世界顶级球队交流学习,吸收先进战术理念和训练方法;保障上,科研、医疗、后勤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保持和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持。

从2002年建队时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全运五连冠、锦标赛五连冠,江苏男手用20余年时间,在江苏体育史乃至中国手球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省市联办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让江苏男手实现了“后来居上”,更让他们具备了“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手球等非奥运优势项目的发展树立了可借鉴的标杆。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11/t20251111_s691279cde4b090b8cd409943.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