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遗址,闪耀在太湖之滨的文明星光
探源文明,何以江苏。日前,随着地处太湖西岸的溧阳鲍家遗址考古成果的公布,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再次取得进展。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不仅是江南地区的“母亲湖”,也是孕育江南文明的摇篮。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始终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的关键一环。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九大课题中,就有两项与太湖有关,即太湖北部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
近年来,江苏考古工作者对太湖北部和西部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丰硕的考古成果。这些星罗棋布于太湖之滨的重要考古遗址,犹如一块块拼图,慢慢还原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的文明谱系。
鲍家遗址:太湖西岸最早的“文明之光”
时间:距今8100至7500年
溧阳市区西北部的239省道上,车来车往,异常繁忙。路旁坐落着多家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科技公司。在省道南侧,经过两年多考古发掘,长江下游、钱塘江以北最早的史前遗址——鲍家遗址正渐渐揭开神秘面纱。穿越八千年的时光,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得到了奇妙融合。
考古发掘证明,鲍家遗址中部有一条呈东西走向的河道(G1),在G1之下又叠压着更早的古河道G4.在G4两侧同时期的台地,考古队共清理了186座灰坑,2条灰沟,发现陶器、石器、骨器、木器、玉器等人工遗存,以及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标本。对该遗址植物种子、木炭等有机物进行碳-14测年表明,鲍家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100—7500年,突破了环太湖流域现有的“马家浜(骆驼墩)—崧泽—良渚”考古学文化谱系框架,也填补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关键空白。
“在太湖西岸,鲍家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领队、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胡颖芳说,8000多年前,太湖之滨的这片土地动植物种类繁多,环境优越,适合人类生活。鲍家先民在这里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他们使用带有榫卯结构的木器,会用麻或草编织绳子,用竹苇编织席子。他们使用的陶器也颇具特色,出现了目前江苏境内发现的最早彩陶,牛鼻耳陶罐和带流陶罐则是鲍家遗址有代表性器物。此外,鲍家遗址上还发现了一件残缺的玉璜,距今已有8000年,是江苏省历次考古发掘中最早玉器之一。
胡颖芳告诉记者,器物学研究表明,鲍家遗址与浙江的上山遗址(距今约10000至8500年)和跨湖桥遗址(距今约8000至7000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鲍家遗址出土的遗物,与周边骆驼墩文化遗址的牛鼻耳、鸡冠形鋬手也有相似之处。但鲍家遗址的年代下限(距今7500年)与骆驼墩文化的上限(距今7000年)尚有500年的年代缺环。两者之间是否具有承继关系,还有待通过考古发掘进行进一步探索。
斗山遗址:“马家浜人”建了一座城
时间:距今6000年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1959年发掘的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浙江、上海、江苏发现的马家浜遗址遍布于太湖流域,但迄今为止唯一“现身”的马家浜文化城址,却是位于太湖北岸的无锡市锡山区斗山村西侧的斗山遗址。
2023年,在无锡市新锡快速路(锡虞路—江阴界)新建工程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处重要史前遗址。考古发掘于2024年12月展开。斗山遗址考古总领队、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介绍,斗山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截至今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斗山遗址上清理出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时期墓葬194座、房址13座、红烧土堆积12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最重要的发现是三条壕沟和内外两道墙。专家根据发掘和勘探情况判断,斗山遗址存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可能存在内外两重城,内城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外城面积推测约12.5万平方米。壕沟和墙体内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主要为釜、鼎、豆等,属马家浜文化特征。经过对壕沟内出土的木炭、植物种子进行碳-14测年,证明这处城址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即便是在整个长江下游,斗山遗址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在9月7日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陈星灿、栾丰实、刘斌等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在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斗山遗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东山村遗址:崧泽先民进入“古国时代”
时间:距今6000至5300年
在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考古学家捕捉到崧泽文化进入“古国时代”的重要证据。
东山村遗址是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早在2008—2010年,考古工作者就对东山村遗址进行了一轮考古发掘,揭示出一批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该遗址高等级大墓与同时期小墓分区埋葬的现象,证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东山村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层。
2023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东山村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以明晰遗址内部功能布局和聚落结构。新一轮考古中,考古专家清理出一批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大墓和中型墓葬,推测东山村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范围超过2000平方米,崧泽文化时期墓地整体面积超过13000平方米。
编号为M125的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是此次考古中的重大发现。此墓出土随葬品41件,是环太湖流域首次发现的崧泽文化晚期大墓。今年,考古人员在南沙大院东北部又揭示了一批崧泽文化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其中崧泽晚期大墓M155共出随葬品71件(70件陶器、1件玉器),是目前崧泽文化出土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墓葬。此前,东山村考古中已发现一批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这证明在整个崧泽时代,东山村遗址都是一处重要聚落,从早期至晚期始终兴盛发达。
东山村遗址上揭示出了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红烧土祭祀广场,其周边环绕着若干埋有较完整陶器和玉石器的祭祀坑,时代不晚于崧泽文化早期。以红烧土为主要原料,掺杂鹅卵石,人为构筑一个广场空间,进行祭祀礼仪活动,这是社会发展复杂化的高度体现。周润垦介绍,考古发掘证明,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不同等级墓葬分区埋葬等现象,显示东山村遗址存在高于一般聚落的且比较稳定的政治实体,对于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寺墩遗址:延续千年的中心聚落
时间:距今5500至4500年
崧泽文化进入中晚期,聚落遗址数量进一步增加,在如今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普遍分布,其中较为重要的当数位于地处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这是一处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寺墩周边有内外两重环形水系,墩体恰好位于水系的中心。
早在1973年寺墩遗址就已被发现。1978—1995年,考古工作者陆续开展对寺墩的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处以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距今约5500—4500年。寺墩三号墓出土大量良渚时期玉琮、玉璧,引起学界高度关注。2019年以来,南京博物院继续开展寺墩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近年来发掘中发现的崧泽文化遗存,分布于寺墩的墩北和墩东台地,包括墓葬区、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存。40座墓葬发现于墩北台地的北部与西部。北部墓葬等级较高,随葬器物多在30件左右。寺墩的崧泽文化墓葬贫富差异悬殊,已显示出较高程度的阶级分化;干栏式建筑位于墩北台地东缘,水井位于墩东台地,井内发现了6件施黑、红、黄三彩的漆彩陶壶,其中一件用墨黑、砖红和棕黄三色绘制出两只相连的卷尾鸟,非常精美,体现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也是当时复杂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的缩影。
考古发掘证明,进入良渚时期,寺墩形成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寺墩顶部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出土大量玉器。考古人员在台体南部发现一块有“日月山”刻符的大口缸残片,推测是先民的族徽或者图腾。这种符号在山东新石器遗址也有发现,被视为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重要证据。
专家介绍,这几年的考古发掘证明,在从距今5500年至距今4500年的千年里,寺墩是连续发展的中心聚落遗址。进入良渚时期后,寺墩也极为重要,是太湖北岸良渚文化聚落核心区。寺墩考古发掘,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形成、发展,并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有力证据。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