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冬春地灾未“休眠” 常态巡查佑平安
冬春之际,常被人们误作地质灾害的“休眠期”。然而,平静表象之下,实则暗潮涌动,危机四伏。事实上,冬春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绝非可有可无,而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基层干部肩负重任,需深刻领悟其重要意义,并切实履行好相关职责。
当好“未雨绸缪的侦察尖兵”,将隐患扼杀于萌芽之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地质灾害的发生并非毫无端倪,冬春时节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隐患如影随形。冬季的冻融循环,恰似一双无形且冷酷的“破坏之手”,悄然且持续地瓦解着岩石与土壤的固有结构,使山体愈发松动;而春季降水逐渐增多,雨水的渗透就像一把危险的“催化剂”,极大地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基层干部在冬春积极开展巡查工作,就如同为防范灾害精心部署的“侦察尖兵”。通过细致入微、严谨全面的巡查,提前洞察潜在的灾害隐患,精准把握山体、河流、道路周边等区域的地质动态,如同摸清地质的“脉搏”。对那些可能孕育灾害的地段,提前发出预警信号,迅速制定并落实严密的防范措施,将灾害隐患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撑起坚实可靠的“保护伞”。
成为“主动出击的应急先锋”,提升应急处置效能。地质灾害巡查绝非敷衍了事、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而是基层干部深入了解辖区地质状况、锤炼应急实战本领的重要契机。在巡查过程中,干部们深入探究不同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历年灾害发生的详细“轨迹”。这不仅有助于绘制出精确详尽的地灾隐患“作战地图”,更能让干部们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凭借对情况的熟悉,迅速做出精准无误的判断。例如,熟悉某条河流周边地质条件的干部,在春季融雪期或暴雨突袭时,便能像一位精准的“预警专家”,敏锐地预测到可能出现的洪水、泥石流风险,并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群众有序转移。通过冬春的巡查实践,基层干部不断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实现从被动应对灾害到主动出击防范的转变,成为应急处置中的“先锋力量”,从而大幅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效率与实际成效。
化身“心系群众的暖心使者”,紧密干群血肉联系。冬春时节巡查地质灾害,生动展现了基层干部强烈的责任意识。干部们不惧严寒,穿梭于山间地头、村落社区,认真排查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隐患。这一行动就像一条传递温暖与关怀的“情感纽带”,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深切关怀与牵挂,真切地送到每一位百姓的心坎上。这不仅能显著增强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了解,有效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更能极大地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当群众亲眼目睹干部们为了大家的安全不辞辛劳、默默付出时,他们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基层工作,在灾害防范与应对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基层干部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化身“暖心使者”,与群众携手并肩,共同筑牢抵御地质灾害的坚固“城墙”,守护家园的安宁。
做好“防治体系的前沿信息员”,推动防治体系完善升级。在巡查过程中,基层干部及时反馈所发现的问题,这犹如为上级部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一旦发现某段道路因冬季冻融出现裂缝,且存在引发塌陷的潜在风险,及时上报后,相关部门便能据此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并在后续的防治规划中进一步强化对类似区域的监测与防护力度。基层干部的巡查反馈,就如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中最为“灵敏的触角”,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各种潜在问题,为整体防治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这对于构建更加科学、完善、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综合能力,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铸就坚不可摧的“堡垒”。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冬春季节的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看似平凡普通,实则责任重于泰山。基层干部务必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做好每一次巡查工作,全力守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