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苏讯快评丨 勿让“不为”成为干部“致命伤”

2025-04-25 08:50 来源: 供稿 编辑:沙风 浏览量:0

“廉者,政之本也;勤者,政之基也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干部的廉政与勤政是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5年3月,党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政治定力,部署开展自全国两会后至7月的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干部“为官不为”仍然存在。从“躺平式干部”到“佛系领导”,从工作中的“推诿扯皮”到任务面前的“敷衍塞责”,这些看似“不贪不占”的行为,实则反映出部分干部理想信念的滑坡与宗旨意识的淡化,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渎职”,是干部的“致命伤”。

杜绝理想信念不牢,勿让精神“缺钙”引发“怠政”。“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矛盾与挑战日益复杂。然而,部分干部面对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面对群众的诉求,不是主动作为,而是玩起“踢皮球”“打太极”的把戏。这种“怠政”行为,犹如温水煮青蛙,短期内看似无害,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消解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严重损害群众的获得感。要破除这一困局,必须以思想淬炼铸魂,筑牢“愿为”之基。一方面,强化理论武装,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学习的必修课,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形式,引导干部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根源上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教育,组织干部深入基层一线、项目现场进行蹲点调研,让干部在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实际工作中亲身体悟责任与使命,从而彻底破除“躺平”心态。

切忌责任担当缺失,勿让权力“躺平”催生“惰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这句诘问,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权力意味着责任,干部手中的公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理应用来为人民谋福祉。然而,现实中个别干部却将“公权”当作“私器”,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比如,某地环保部门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以“历史遗留问题”为借口消极应对,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这无疑是权力“躺平”的典型表现,严重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有效遏制这种“惰政”现象,必须以制度约束强责,激发“善为”之能。一方面,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正负清单”制度,对那些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给予优先提拔和表彰奖励,对“躺平式干部”及时进行岗位调整,让“混日子”的人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强化容错纠错机制,准确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为真抓实干者保驾护航,消除干部因担心被误解、被问责而不敢作为的顾虑,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

根除本领恐慌作祟,勿让能力“贫血”导致“误政”。“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挑战。然而,少数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力不从心。解决能力不足引发的“误政”问题,关键在于以精准培训赋能,锤炼“能为”之技。一方面,实施分类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字经济、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专题课程,帮助干部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跨部门、跨层级的岗位交流,让干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层治理等一线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官者若只求“清”而不求“勤”,就会沦为毫无作为的“公堂木偶”,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唯有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和“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积极投身于工作中,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我”之中,以勤政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无悔的奋斗印记。(张起)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