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脚步向下踏,民心向上聚
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联系基层的桥梁纽带。基层一线既是洞察实情的窗口,更是汲取智慧的沃土;既是检验政策的试金石,更是淬炼作风的大熔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唯有真正沉下身去、融入群众,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脚步丈量民情,在泥土芬芳中感知民生温度。深入基层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要带着问题意识和为民情怀。当前部分干部存在“三怕”心理:怕面对复杂矛盾,怕群众提出难题,怕深入艰苦环境。这种心态本质上是宗旨意识淡化的表现。破除思想障碍,需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把下基层视为学习过程、服务机会和成长阶梯。要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坐在群众炕头,倾听原汁原味的民声,了解急难愁盼的民生。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装满真情。
实招破解难题,在服务一线中彰显担当作为。深入基层重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避免“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杜绝“只调研不解决”的半截子工程。面对基层复杂情况,干部需要练就“三功”:调查研究的硬功夫,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化解矛盾的软功夫,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和智慧;推动发展的真功夫,能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务实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时限,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创新工作方法,在时代变迁中提升服务效能。新时代深入基层需要新思路、新方法。要善用数字化手段,通过线上平台拓宽联系群众渠道,但不能以“键对键”完全替代“面对面”。要探索“下沉+”模式,将干部下沉与政策宣讲、技能培训、项目对接相结合,实现“一次下沉、多重成效”。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制度化,避免“一阵风”式运动。通过结对帮扶、定点联系等方式,让干部在基层扎下根、留下情。
锤炼过硬作风,在实践熔炉中锻造执政骨干。基层是干部成长的最好课堂。深入基层的过程,就是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过程。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群众为师,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增进感情。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负责,在解决复杂矛盾中提升能力。要严守纪律规矩,保持清正廉洁,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信任。通过基层历练,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深入基层是永恒的课题,联系群众是终身的修行。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真正沉到基层、融入群众,当每一次走访调研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进步,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更加紧密,执政根基就会更加牢固。这联系,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里,在每一件实事的落实中,更在群众满意的笑容里。唯有时刻保持“在路上”的心态,永葆“在状态”的姿态,才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江北新区长芦街道 胡俊豪)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