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跑步机”干部的“表演”当休矣
“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踏步”,《半月谈》记者基层调研揭示的“跑步机现象”,精准戳中了部分干部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痛点。这些干部如同在跑步机上挥汗的表演者,看似终日忙碌、热火朝天,实则原地空转、毫无建树。把半天能完成的任务拆分成三天“磨洋工”,将走村串户的实地调研变成办公室“雕琢”报告,用文山会海、台账堆砌替代民生实事推进。这种“出工不出力”的虚假忙碌,不仅消耗着干部自身的时间与精力,更让中央的好政策卡在“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的热切期盼落了空。基层是政策落实的前沿阵地,是服务群众的最前线,“跑步机”式的表演性工作作风,既贻误发展时机,又损害干群关系,必须坚决遏制、彻底纠治。
“跑步机现象”的滋生蔓延绝非偶然,其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与考核机制不完善的双重作用。从思想层面看,部分干部将“领导注意”置于“群众满意”之上,政绩观出现严重偏差。正如网友所言,这类干部“眼睛只看上不看下”,为追求“亮点政绩”“创新政绩”,脱离实际“拍脑袋决策”,热衷于造声势、搞形象工程,用过度包装的案例佐证“假创新、伪改革”,把“务虚”当主业,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却疲于应付。有的干部甚至抱着“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认为在“跑步机”上空转既能规避风险,又能营造“勤奋”假象,是最“安全”的选择。
从制度层面看,不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为“跑步机”干部的“表演”提供了土壤。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唯材料论英雄”的导向,工作成效不看实际成果、不看群众评价,反而以会议开了多少、文件发了多少、台账建得是否精美为评判标准。正如基层干部反映,“一项工作还没开展就要报总结”“多个上级部门重复要材料”,乡镇街道干部往往一人要应对多个单位的任务,被迫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雕琢”报告、整理台账上,陷入“每人抱着一袋水泥围着工地跑圈,累得满头大汗却一堵墙都没砌起来”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文章做得漂亮”的干部反而比苦干实干的干部进步更快,这种导向间接助长了形式主义歪风,让实干者心寒、让虚功者得利。此外,部分领导干部工作方法不对、作风不实,抓不住工作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用在次要工作上,也导致基层陷入忙而无序、忙而无果的内耗。
遏制“跑步机”干部的“表演”行为,推动干部从“原地空转”转向“阔步前行”,关键要抓住“转观念、改机制、强激励”三个核心,让实干者有舞台、让虚功者无市场。
首先,要校准政绩观“定盘星”,引导干部回归“为民实干”本源。必须持续加强思想教育,让干部深刻认识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一个实际行动远胜于一沓文件。要大力弘扬“登百家门、行千里路、解万家忧”的务实作风,引导干部树立“不求显绩求实绩”的正确导向,把工作重心从“应付上级”转向“服务群众”,从“表面绣花”转向“解决问题”。正如网友建议,要培养干部的“主人翁”精神和公仆意识,让干部主动扛起使命、担当作为,脚踏实地重实际、干实事、求实效。
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指挥棒”,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评判体系。必须打破“唯材料”的考核误区,精简无效考核、明确权责边界,将考核重点从“务虚”转向“务实”。要引入群众评价机制,让群众成为干部考核的“阅卷人”,正如网友所言,“要让群众参与或者影响考核,监督考核执行”,以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差异化考核体系,不搞“一刀切”,精准甄别真伪实干,让那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实绩突出的干部被看见、被重用。
最后,要筑牢激励约束“防火墙”,营造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坚决整治文山会海、重复报表等形式主义问题,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实干担当者予以褒奖,对“表演式忙碌”“出工不出力”的干部及时提醒、严肃问责,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批评。要让干部明白,“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只有把忙碌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发展成果,才能真正赢得组织认可和群众信赖。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百姓安。整治“跑步机”干部的“表演”行为不仅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唯有让干部从“跑步机”上走下来,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赛道上迈开坚实步伐,才能确保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基层根基。(作者:杨志 )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