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苏讯快评|拿起“锄头”才能走进群众“心头”

2025-11-13 08:03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脚下不沾土,心中就没谱”,历来是基层工作的朴素真理。当前,不少年轻干部满怀热忱深入乡村,脚底沾了泥、裤腿带了露,形式上似乎离群众很近,实际上却仍隔着一层“心墙”。群众在地里挥汗挖红薯、躬身除杂草,干部却站在田埂上宣讲政策、询问情况。这种“旁观者式”的走访徒具形式,不仅占用了群众宝贵的劳作时间,更因缺乏共情的“连接点”,使得沟通成为单向输出,难以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真亲近,行动是最好的证明。焦裕禄在兰考与群众一同治沙种树,谷文昌在东山带领百姓筑堤造林,他们的脚印留在田间,汗水洒进泥土,群众自然视他们为“自家人”。对今天的年轻干部而言,“站着说”不如“干着聊”,接过老乡的锄头,俯身挖一垄红薯、栽几株油菜,哪怕动作生疏、汗湿衣背,群众也会觉得“这干部没架子,跟咱是一伙的”。劳动的过程,实质就是倾听的过程、交心的过程。群众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在锄头的起落间自然流露;政策的温度、举措的实惠,也在“田间话”的交流中变得可感可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群众路线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走进群众心头,绝不靠精致的话术,更不看沾泥带露的表象,关键在于俯身实干的姿态。这把“锄头”,既是劳作的工具,更是情感的桥梁。它代表着愿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诚意,体现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本质。唯有放下身份、撸起袖子,在共同的汗水中体察民情、感知冷暖,政策才能在泥土里扎根,工作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同。

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转变,更是宗旨意识的回归。它深刻揭示一个道理:唯有真正拿起锄头,才能走进群众心头;唯有与群众汗洒一田、事干一处,方能血脉与共、枝叶关情;这既是“走进心头”的路径,也是“心贴在一起”的证明。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就当从接过那把沉甸甸的“锄头”开始。这锄头,挖开的是垄沟,连通的是心渠;挥洒的是汗水,浇灌的是信任。唯有如此,才能在广袤的田野上,最终走进群众的“心头”,书写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扎实篇章。

赵峰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