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国家补贴成了“唐僧肉”
“6·18”大促正在进行时。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向综合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平台企业发布“6·18”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重点强调了防范国补商品骗补套补行为。(6月18日,法治日报)
“6·18”购物狂欢正如火如荼,当万千消费者沉浸在优惠浪潮中畅享实惠时,一些人却将黑手伸向了国家补贴,打起了“小算盘”。市场监管总局及时发布“6·18”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剑指国补商品骗补套补行为,为火热的消费市场敲响了一记警钟。
国家补贴政策本是惠民生、促发展的“及时雨”。无论是推动家电下乡激发农村消费潜力,还是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无论是支持家装厨卫“焕新”改善居住条件,还是发放消费券提振市场信心,这些政策如春风化雨,既温暖了百姓心窝,又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然而,总有一些利欲熏心之徒,把惠民政策当成了“薅羊毛”的工具。四川某家居公司虚开定制家具发票套取补贴,上海快餐店老板虚构订单骗取消费券……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案例,暴露出骗补套补行为的猖獗。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侵害了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让政策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让国家的良苦用心付诸东流。
骗补套补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从技术层面看,身份证虽作为领取补贴的重要凭证,但在信息流通高度便捷的当下,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他人身份信息并非难事。而部分电商平台预警监测机制形同虚设,对异常交易视而不见。在二手交易平台,一些商家公然以“果补”之名行骗补之实,堂而皇之地收取“代购费”,利用多个自然人身份信息违规牟利,平台却未能及时察觉、有效拦截,这无疑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守护国家补贴的公平正义,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电商平台作为交易的重要载体,必须主动扛起主体责任。一方面,要严把商家准入关,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和信用评价体系,对存在不良记录的商家坚决说“不”;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监测网络。通过分析订单数据的异常波动,识别虚假交易、刷单炒信等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同时,还要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和其他商家积极参与监督,让骗补行为无处遁形。
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面对商家抛出的“骗补”诱饵,切不可因一时贪念而误入歧途。要明白,参与骗补不仅违背诚信原则,更可能触犯法律红线。当发现身边存在骗补套补行为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用实际行动守护来之不易的政策红利。
国家补贴是国家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幸福生活而精心烹制的“大餐”,绝不能成为不法之徒觊觎的“唐僧肉”。唯有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电商平台履职尽责、消费者积极参与,多方携手织密防护网,才能让国家补贴真正发挥实效,让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每一位消费者,让公平正义在市场中蔚然成风。(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