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之树需扎根民生沃土
任何脱离民生基础的政绩,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然一时看似繁花似锦,终究难免枯萎凋零。真正的政绩,不在于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而在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不在于数字指标的华丽增长,而在于群众是否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福祉。是那些解决了“急难愁盼”的会心一笑,是那些改善了“柴米油盐”的踏实温暖,是那些提升了“生活品质”的从容自信。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心用力用情去解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样的政绩,才具有最坚实的根基和最蓬勃的生命力。因此,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尺,必须牢牢握在人民手中,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
扎根民生,意味着必须崇尚实干、力戒虚浮。民生沃土,需要的是辛勤耕耘,而非表面文章。要坚决反对那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些工程或许能博得一时的眼球,却透支了发展潜力,损害了群众信任,最终留下的是发展的“烂尾楼”和民心的“断裂带”。真正的政绩,往往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默默奉献,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布局。它体现在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里,蕴含在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铭刻在蓝天碧水净土的保护战线上,更书写在每一个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点滴变化里。这就要求为政者必须具备“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折腾、不反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做出真正造福于民的实绩。
民生沃土不仅提供养分,更蕴藏着无限的智慧与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发展的主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确保我们的政策举措贴合实际、符合民意。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在群众的批评监督中改进工作,政绩之树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很可能与群众的真实需求南辕北辙。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汇聚民智民力,我们就能获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推动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政绩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过程。
政绩之树要健康成长,必须始终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向阳生长。这意味着政绩的创造,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可持续性。不能为了短期效应而牺牲长远利益,不能为了局部发展而损害全局协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投入,还是基础研究深化、文化传承发展,这些可能短期内难以显现“政绩”的工作,恰恰是支撑未来发展的坚实基座。这样的政绩,才能历经风雨而根基不摇,泽被后世而价值永存。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政绩之树深深扎根于民生沃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枝叶总关情”的初心,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厚植为民情怀,笃行利民之举,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民生之树,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异政绩,汇聚起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江宇豪)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