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法治”赶考路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法治文选》第一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部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69篇法治建设重要著作的权威典籍,其中部分著作更是首次公开发表,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民族复兴之路筑牢了法治根基。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皆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以法治国”,使齐国迅速成为五霸之首;秦始皇基于商鞅变法完成“六王毕,四海一”的统一大业;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不偏、底气够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十一个坚持”,首先就明确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从《习近平法治文选》收录的69篇重要著作中也能清晰看到,党的领导不是“挂名”而是“扎根”,不是“干预”而是“护航”,正是这一“定盘星”让法治建设始终不偏航、不走样,成为国家治理的“压舱石”。
问题导向是破题的“靶向药”。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从来都是为了解决“真问题”。法治建设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隔靴搔痒”,要像医生问诊一样“望闻问切”。基层是法治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问题最集中的“第一线”。企业经营盼公平竞争,邻里纠纷盼公正调解,群众办事盼高效便捷。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带着“放大镜”找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摸清基层法治的“痛点”“堵点”;拿出“手术刀”解难题,紧盯群众关切的突出矛盾,选准突破口集中发力,既破解“急难愁盼”,又严防“破窗效应”。就像管仲“以法治国”助齐国称霸,商鞅变法促秦国统一,解决真问题的法治实践,才能真正树牢权威、赢得民心。
长效机制是善治的“长效锁”。法治建设不是“一阵风”,不能“雨过地皮湿”,必须靠制度“扎笼子”、靠监督“护笼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国家治理急需、人民美好生活必备”的法律制度。要用“系统思维”谋制度,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让制度设计“接地气”“能落地”;用“敢破敢立”建制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用“全链条监督”护制度,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的监督体系,让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感受到“一碗水端平”。
法治观念是全民的“心中秤”。“法者,治之端也”,但法治的力量不仅在“纸面上”,更在“人心间”。要让法治成为全民的“思维习惯”,就得把普法做“活”做“实”。既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融入教材课堂,讲好管仲治齐、《唐律疏议》等传统法治故事,又要创新普法形式,让“送法进企业”“法治进校园”成为常态,让群众遇事想到“找法”、解决问题懂得“靠法”。更要坚持法治与德治“两手抓”,让“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引导每个人都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当“心中秤”校准了法治刻度,全社会就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生态,法治精神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从古代盛世的“法制健全”到新时代的“法治中国”,从《习近平法治文选》的理论指引到基层“一站式调解”的实践探索,法治始终是国家兴盛的“密码”。奋进“十五五”,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又要做起而行之的“模范实践者”,以“法治”为笔,以“初心”为墨,写好这篇“赶考”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打牢法治根基,让复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李洋)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