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击退三十万秦军,全歼匈奴十余万骑兵?

2025-07-08 08:59 来源: 搜狐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牵涉到四场重大战争、两个周境诸侯国,以及当时活跃在中原北方的游牧部落——匈奴部族。首先是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上党争夺战、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此外,还有赵将李牧在北方击败匈奴的战役,史称“赵将李牧大破匈奴之战”。

这段历史涉及的人物不少,其中不乏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三位,战国四大公子中的三人,以及秦昭襄王、赵孝成王、赵豹、秦相范雎、赵将赵括、赵臣毛遂、名士虞卿、赵国上卿蔺相如等人。这些人物在战争中各自扮演了关键角色。

秦赵长平之战的转折

首先要提到的,是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这场战斗是战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决定性转折。长期的改革和军事调整后,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赵国也在胡服骑射的推进下变得更加强盛。两国的国力一度不分上下,甚至可以说战力相当。尤其是在长平之战这场决胜战中,双方投入了超过百万人力,结果秦国凭借出色的战略布局和白起的指挥,赢得了最终胜利,几乎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赵国的损失则是惨痛的,尤其是在赵国大约四十万青壮年兵力几乎全军覆没后,赵国再也无法独立面对秦国的强大压力。即便如此,赵国依旧顽强反抗,在邯郸保卫战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歼灭了秦军近二十万,并成功击退了所有入侵的秦军。

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赵国能够赢得邯郸保卫战,关键在于从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中汲取了经验。赵国虽受重创,但其北部边防军队的自给自足和独立运作,使得赵国能够继续在北部维持强大军力。此外,赵国的北部边军得到了李牧等指挥官的精心训练,士气高涨,战力强大。

至于秦国的胜利,长平之战的背景也值得探讨。秦国在战术上有了很多准备,尤其是通过“远交近攻”的战略政策,逐步蚕食周边国家的领土。而赵国在处理上党十七城的归属问题时出现了疏漏,最终引发了秦赵之间的上党争夺战,成为长平之战的间接导火索。

上党争夺战的起因

上党争夺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国对韩国的侵略。秦国历经数年的蚕食,成功占领了韩国的多个城市,并最终通过外交手段夺取了上党十七城。赵国却未经过韩国同意,便私自接收了上党,导致秦国愤怒,决定通过军事手段强行夺回。

秦国的行动迅速且直接,派遣了王龁率军进攻,最终成功将上党十七城收回。而赵孝成王不甘心放弃这份战利品,于是派遣廉颇进行反击,但这为秦赵之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长平之战的决定性转折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并非偶然。赵孝成王作出的许多决定加剧了赵国的困境。首先,他拒绝听从平阳君赵豹和上卿虞卿的劝谏,执意接收上党,导致了与秦国的冲突;其次,他更换了长平战场的主帅,从廉颇换为赵括。赵括的指挥能力远逊于廉颇,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此时,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反间计,成功削弱了赵国的战力。

赵国在长平后的反思

尽管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了重创,赵孝成王仍从这场失败中觉醒,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通过一系列反间计的应对,赵国在战后逐渐恢复了实力,并最终在邯郸保卫战中再次击败了秦国的进攻。

李牧大破匈奴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但李牧却依然带领北部的边军击败了匈奴的侵袭。这场战役的胜利,得益于赵国边防军的独立运作和李牧对边军的精心训练。赵国的边军长期驻守北部,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在李牧的带领下成功打退了匈奴的十多万骑兵,确保了赵国的北部边疆稳定。

赵国的灭亡与合纵策略

尽管赵国在经历了长平和邯郸两场战役后的艰难恢复,最终还是未能逃脱灭国的命运。秦国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和军事打击,最终将赵国并入了秦国的版图。

赵国的失败,可以说与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密切相关。在长平之战前,如果赵孝成王能够更加谨慎地处理与秦国的关系,联合更多诸侯国结成合纵之势,可能最终能够改变赵国的命运。

总结

赵国的历史充满了军事和政治的博弈,而长平之战则是其中的决定性转折。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虽然使赵国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促使赵国最终认识到与强国斗争时需要保持谨慎。而赵国在长平之后的恢复和李牧的成功,也是赵国历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原文地址:https://www.sohu.com/a/911484995_121165609?scm=10001.396_13-100000-0_922.0-0.0.a2_5X162X1680&spm=smpc.channel_217.block3_77_O0F7zf_1_fd.4.1751936348722iTFqYW4_398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