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学院学子“三下乡”:探南环三社悟枫桥 调解一线践初心
为深入探究苏州地区社区基层一线调解现状,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枫火传声,善治民和”暑期实践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基层治理的关键场域——社区调解工作,以“小切口”切入“大治理”。7月4日,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姑苏区南环第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座谈会交流、一对一访谈及问卷调查等多元形式,与社区调解员展开深度互动,系统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化解矛盾纠纷的具体实践、经验总结与现实挑战,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落地提供鲜活样本。
姑苏区南环第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书记热情接待了前来调研的实践团队。见面伊始,他便详细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作为典型的混合型社区,区域内商铺、居民楼交织分布,不同年龄层、职业背景的居民与商户汇聚于此,各类诉求多样且动态变化,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尤为突出。随后,他话锋一转,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讲述了社区如何立足这一实际,紧扣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核心要义,从搭建协商平台到培育自治力量,从解决“急难愁盼”到推动“共建共享”,逐步探索出一条贴合混合型社区特点的治理路径,并分享了实践中的思考与感悟。
图为书记向实践团队介绍社区概况。周玲燕 供图
南环第三社区副书记、深耕社区调解十余年的资深社工以一线视角,为实践团队梳理基层调解脉络。她结合“漏水案”“地暖案”“管道修理案”“楼道照明灯修理案”四个高频邻里纠纷案例,点明调解核心——需平衡法律边界、物业责任与邻里情分;随后介绍社区“社情民意联系日”特色机制,即每月固定接待日灵活设点收集民意,调解后定期回访固成效的有效机制。最后,她将多年心得凝练为“四颗心”——面对情绪激动的居民要“耐心”倾听,面对复杂矛盾要“信心”破题,对待特殊群体要“爱心”包容,履行调解职责要“责任心”兜底。“这四颗心,是调解员的‘随身工具箱’,更是基层治理的‘情感纽带’。”她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让实践团队对“枫桥经验”的“基层温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副书记为实践团队分享调解心得。周玲燕 供图
南环第三社区一位刚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满一年的年轻社会工作者,也向实践团队畅谈了自己作为新人对这份岗位的体会与理解。她还详细介绍了社区工作者参与调解培训的相关情况,以及自己在从事垃圾分类等工作过程中,遇到居民纠纷时的处理办法和调解心得。
此次实践调研以社区工作者为切口,不仅揭开了基层调解工作的“日常面纱”,更触摸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最鲜活的生命力——它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新老社工每日记录的调解台账中,在垃圾分类点的一次耐心沟通里,在邻里纠纷化解后的一个微笑里。这些看似琐碎的“微治理”实践,恰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生动注脚。从新老社工的分享中,能真切感受到他们投身基层调解工作的热忱与辛勤付出。他们既是新时代 “枫桥经验” 在基层的坚定践行者,更是这一经验在社区土壤中落地生根的积极传播者。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正生长于楼道里的耐心倾听、网格中的智慧化解这些日常调解细节中——这是“枫火传声”的生动注脚,更是“善治民和”的根基所在。
图为实践团队参与此次调研活动的成员合影。周玲燕 供图
文字:邵小棠 陆姝毓
摄影:周玲燕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