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混搭风”,如何成功“圈粉”?
近年来,“混搭风”消费浪潮悄然兴起。这种打破传统品类边界、重组消费元素的创新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新鲜体验,也让商家在激烈同质化竞争中看到了破局新可能。那么,究竟怎样的混搭才能跳出简单叠加和表面噱头,真正触达消费者的深层需求与情感共鸣?
丰富消费场景,开辟盈利增长点
“单吃面有点单调,配着他家的烤鸭吃特别香,这搭配绝了!”11月1日下午,在南京科巷的鸿福面馆,一位顾客李女士开心地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馆内热闹非凡,座无虚席。不少顾客的桌子上除了热气腾腾的面条之外,还摆放着一份色泽诱人的烤鸭,店内弥漫着浓郁的面香和诱人的烤鸭香气。
店主阮明杰介绍,一直以来,他在面条店外尝试过多种混搭销售模式。此前曾引入炸肉、汉堡等现场烤制的品类,当时觉得这些新元素能吸引年轻人,可实际经营下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萌生了制作烤鸭的想法,但苦于缺乏相关技术未能实现。一次偶然的机会,阮明杰结识了一位愿意传授烤鸭制作技术的朋友。凭借他的支持,鸿福面馆成功开设了鸭铺。没想到这一搭配获得好评。比如11月1日当天,科巷鸿福面馆的面条销售额超万元,烤鸭也卖出了20多只。
“混搭的尝试不一定都能成功,需要不停地摸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销售模式。”阮明杰感慨地说。
“我们做咖啡加简餐,包括牛排、披萨、意面等等,还引进了海南文昌鸡火锅。”漫舍空间主理人姚勇琴告诉记者。
漫舍空间位于南京鼓楼区陶谷新村19号民国建筑内,这栋建筑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珠算史著名学者华印椿的故居。走进这座民国建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故事的时代。漫舍空间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原始风貌,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一踏入店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打理的小院子,院子里种满了各种植物,包括几棵古树。院子里还配备了摇椅和小屋,非常适合春秋季节在树下品尝咖啡或饮料,与好友聊天谈心。
“引进海南文昌鸡火锅,是因为我有个亲戚是海南人,在他的建议下顺带销售,没想到一下子火了。”姚勇琴笑着说。
她还补充,这栋民国故居本身就带着“兼容并蓄”的气质,原始风貌与现代设计能和谐共存,美食组合也该如此。“文昌鸡火锅的鲜醇和西式简餐的精致不冲突,反而能让空间的体验更丰富。我们希望大家走进来,不仅能感受老建筑的文化底蕴,还能通过多样的美食,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让漫舍空间成为一个能适配不同心情、不同场景的‘城市栖息地’。”
近年来,商家推出不少“业态混搭”组合,如超市+餐饮、宠物+咖啡、书店+文创、电影院+按摩椅等,丰富了消费场景的体验感,让顾客收获多重满足,也为商家开辟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从“目的性购买”变成“随机性享受”
“混搭”一词最初源于时尚界,指将不同风格、材质、品类的服饰元素创造性组合,形成个性鲜明的穿搭效果。在消费场景中,则指将两个及以上不同类型的业态集中于同一空间的经营模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混搭,多是指单个门店内划分的不同功能区域。实际上,商业综合体‘零售+餐饮+娱乐’、文化街区‘非遗体验+网红茶饮+独立书店’、社区街巷里‘生鲜小店+手工烘焙+社区服务’的组合,同样是混搭风的生动体现。”观海商业企划总监张雪飞认为,这种让不同风格碰撞、相融的经营逻辑,正成为越来越多商业区聚拢人气、激活消费活力的关键抓手。
他举例说,多年前,商场的楼层规划堪称“泾渭分明”:一楼是化妆品、珠宝首饰,二楼是女装,三楼是男装,四楼是运动品牌,五楼是餐饮,六楼是影院和游乐场,消费者根据需求就能精准定位楼层,绝不会在女装区看到运动鞋的身影。如今,这种固化的分区模式已被彻底打破:宠物区旁开着网红咖啡馆,女装楼层里穿插着亲子活动区,健身馆和脱口秀场、酒吧成为邻居。餐饮则成为“百搭”业态,在一些购物中心几乎每层都能看到。
“商业区的混搭转型,本质上是应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张雪飞说。随着线上购物的普及,消费者去商场不再仅仅是为了“买东西”,更追求“沉浸式体验”。混搭模式通过打破品类边界,将购物、餐饮、娱乐、体验等元素融合,让消费从“目的性购买”变成“随机性享受”,让商场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场所,而是成为承载日常社交、生活休闲的多元化空间,最终构建起独特的竞争力。
多业态混合经营也得到了相关政策支持。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鼓励培育购物消费新场景,推动购物消费多元融合发展。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共收录91个典型案例,涵盖文旅街区、社区服务、商超创新等多个领域。
记者注意到,成功入选的案例普遍打破传统商业边界,不再以单一业态独立运营。例如,成都宽窄巷子推出首个“策展式零售”复合型空间品牌,集展览、零售、体验于一体;青岛啤酒博物馆以青岛啤酒百年老厂房、老设备为基础,打造集餐饮消费、文化历史、生产工艺、啤酒娱乐、文创产品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点;河北唐山宴首创“馆店结合”模式,将活态博物馆与消费体验店相结合,打造“可吃、可看、可购、可体验”的沉浸式全场景消费空间。
作为江苏入选的案例之一,无锡拈花湾景区深度联动文化、旅游、科技等多领域资源,探索“文化+科技”“禅意+体验”的融合新路径,推出“禅意度假+太湖观光+乡村体验”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向全域文旅消费节点升级。
混搭风并非“乱点鸳鸯谱”
然而,并非所有混搭都能获得成功。
张雪飞举例,一家服装店开辟“零食专区”,将女装与辣条、薯片等零食摆在一起销售,却让原本的女性顾客觉得“不伦不类”,导致客流流失;一些古镇中,现代商业建筑、客家民居、仿古建筑夹杂在一起,给人“四不像”的感觉。
“成功的混搭,应以核心品类为根基,搭配元素是锦上添花。”南京朝天宫街道宣传委员王楠表示。就像南京丰富路,始终以美食为核心标签,张记灌饼、十朝院子、老米记酒酿等地道小吃、正餐及特色饮品,都牢牢抓住了“味觉吸引力”这个核心。二条商店等融合文创零售、潮流体验多元业态,也有益延伸“美食消费”——或是食客用餐前后的休闲补充,或为美食场景增添氛围,让这条街在烟火气之外,多了几分可逛可玩的趣味。
“延伸类和主营业务的文化内涵要保持一致性。”国家高级技师杨路萍常将插花与其他业态混搭,她认为混搭不能“乱点鸳鸯谱”,而是要以文化共性为纽带进行有机融合。
她的插花作品,可与茶饮、瑜伽、香道、文创、古风摄影、空间设计等业态碰撞出火花,因为始终扎根于雅致的艺术内核——对意境的追求、对细节的雕琢。花艺为其他业态注入灵动生机,其他业态则让花艺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递。这样的混搭真正成为赋能行业的创新之举,让不同业态在文化共鸣中实现价值共生。
在南京熙南里文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轶看来,业态混搭并没有公式可供模仿、复制,商家要基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例如,夫子庙作为知名景点,外地游客众多,他们下车后通常有购买饮品的需求。因此,景区的下车处自然形成了六七家咖啡、茶点类店铺。熙南里主街的大板巷也曾借鉴这种布局。然而,运营方深入分析后发现,熙南里的本地游客占比更高,需求更为多元,于是对入口店铺进行全面调整,引入了零售等多种业态。这种混搭避免了街区入口业态的同质化,也显著提升了各商家的销售额。
“业态混搭从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态方案,而是需要跟着市场脉搏动态调整的‘活课题’。”周轶说。在文化街区,一度刷屏的网红打卡店,也会因消费者审美疲劳、同质化竞争加剧而逐渐淡出,被更具在地文化内涵的手作工坊、主题博物馆替代;新兴社区的商场会随着入住率提升,从侧重年轻潮流业态,向增加生鲜超市、早教机构等家庭型配套演进。混搭的生命力,恰恰藏在这种“不固化”的变化里。唯有持续优化业态组合,才能让商业空间始终贴合需求、在迭代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吸引力与竞争力。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