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苏讯快评丨擎春节薪火 铸华夏荣光

2025-02-06 09:12 来源: 供稿 编辑:沙风 浏览量:0

“年”从哪儿来? 广东为何发“小”红包?(1月29日,金羊网)

春节,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宛如一座巍峨的文化丰碑,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2025 年,随着春节申遗成功,首个“非遗版”春节翩然而至,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重新审视春节的深厚底蕴,探寻年味的真谛。

追溯春节源头,探寻文化脉络。春节,这一名称自辛亥革命后广泛使用,但其传统已绵延 3000 多年。从甲骨文中“年”字的“禾”与“人”,便能看出其与农耕文明的紧密联系,寓意农人载谷而归。殷商年末的祭祀,西周初年庆丰收、祭祖先的活动,直至汉武帝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的雏形逐渐清晰。而“年兽”传说虽不见于古籍,却如远古文化的基因,在节庆活动中延续。这源远流长的历史,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盘点年俗珍宝,领略传统魅力。年俗,是春节文化的璀璨明珠。年夜饭,这顿除夕夜的团圆饭,承载着阖家欢乐的美好愿景。从明清时期“团年”“分岁”的记载,到如今除夕阖家同聚,它的演变见证了家庭凝聚力的传承。压岁钱,从特制的刻有吉祥话的古币,到民国后的红包,再到广东特色的“利是”,寓意从驱邪到祝福好运的转变,每一次变化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广东,“利是”作为压岁钱的俗称,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它不仅仅是金钱的传递,更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们紧密相连。不拘亲疏,长辈给晚辈、已婚给未婚、街坊四邻间相互派送,这种广泛的派送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在广东,无论年龄几何,只要未婚,都可能在正月收到满载祝福的“利是”,这种习俗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与关怀,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社区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就如同无数细小的丝线,编织成一张充满温情的社会大网。此外,广东“利是”金额相对较小,更注重其吉祥的象征意义。不熟悉的派 10 元 20 元,熟悉的派 50 元,亲戚则派 100 元或更多,且不同金额有不同封面以避免派错。这种适度的金额设定,既减轻了经济负担,又能充分表达祝福,避免了因红包金额攀比而可能产生的不良风气,让春节回归到其原本欢乐、祥和的本质。近年来,“逗利是”的新俗在广东不少公司流行,未婚人士在年后开工第一天组队向已婚人士讨要红包,不仅增添了节日欢乐氛围,还为职场人际关系注入了轻松与活力,宛如为紧张的工作环境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反思年味之变,洞察时代脉搏。然而,在社交平台上,“年味变淡”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传统农业社会,春节承载着人们一年的期盼,年味浓郁。但随着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传统习俗的形式有所改变,人们的春节体验也随之变化。有人认为少了鞭炮的喧嚣,有人觉得缺少了走亲访友的热闹。但年味是否真的变淡?实则不然。春节的本质是团聚、祝福与传承,它的核心从未改变。就像一壶陈酿的美酒,虽外在包装有所变化,但内在的醇厚韵味依旧。

传承春节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春节申遗成功,为我们传承春节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政府可以加大对春节文化的保护与推广,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春节的历史与内涵。学校可将春节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每一个人也应积极参与春节传统习俗,通过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形式,传承春节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携手共进,像呵护珍贵的火种一样,传承春节文化,让年味在新时代更加浓郁,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这个充满希望的2025年,让我们追溯春节源头,盘点年俗珍宝,反思年味之变,传承春节文化,在春节的文化盛宴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