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在末端落实上下真功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减负成效如何,关键看末端是否真正“松绑”,唯有在末端落实上下真功、求实效,才能破除“中梗阻”,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
以系统思维破题,避免“上热下冷”的温差。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若仅停留于文件传达、会议部署,缺乏对末端执行环节的穿透式考量,便容易陷入“层层衰减”的困境。上级部门应主动打破层级壁垒,在政策设计之初就深入调研基层实际,精准聚焦冗余环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精简流程、压缩事项。要注重建立上下联动的动态互通机制,避免“一放了之”或“一刀切”式减负,确保减负举措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形成政策制定与末端落实的良性闭环。
以制度建设固本,根治“反弹回潮”的顽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若缺乏刚性制度约束,减负成果难免“昙花一现”。必须将减负实践中的有效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通过清单管理明确权责边界,以技术赋能推动数据共享,用标准化建设替代重复性报送,从源头上减少“甩锅推责”“痕迹主义”的生存空间。尤其要警惕以“创新”之名行“加码”之实的倾向,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防止“破窗效应”侵蚀减负成果。
以作风转变护航,激发“主动作为”的自觉。减负的终极目标不是“减责”,而是让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主责主业。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摒弃“以痕迹论政绩”的惯性思维,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探索高效工作模式。同时,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基层干部放下“怕问责”的心理包袱,真正实现从“疲于应付”到“主动破题”的转变。
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束缚,增的是干事创业的活力。唯有以末端落实为标尺,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方能推动减负从“治标”迈向“治本”,让基层治理的根基更加坚实、底色更加鲜亮。(作者: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香坊乡 吴瑞乾)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