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身入”更“心至”,“常下”方“花开”

2025-11-11 09:03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四下基层”是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近来,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掀起了践行“四下基层”的热潮。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亲眼见证了这股新风给乡村带来的勃勃生机,也深刻体会到,“四下基层”要想真正吹开群众的“幸福花”,绝不能是“一阵风”,而必须是一场“四季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做到“身入”更要“心至”,“常下”方能“花开”。

一、政策下基层,不能“照本宣科”,要做“翻译器”和“播种机”

政策下基层,不是简单地把文件从机关带到村里,念一遍就了事。它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晚饭后的闲暇时间,在村头大树下、在文化广场边,开“板凳会”、“院落会”,大家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政策在轻松的氛围中入了心。

这个过程,就像把优良的种子,不是直接撒在硬土上,而是经过精心培育,播进松软肥沃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政策宣讲,就是要做这样一个“翻译器”和“播种机”,让党的好声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调查研究下基层,不能“走马观花”,要能“下马看花”甚至“下地栽花”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但下基层调研,最怕“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或者搞“经典调研路线”,看到的全是“盆景”。

真正的调研,是“下马看花”,细致观察每一片花瓣的纹理;更是“下地栽花”,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种植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只有与群众坐同一条板凳,喝同一碗水,听他们讲真话、实话,甚至是“刺耳话”,才能获取在办公室永远听不到、看不到的第一手情况,找准问题的“七寸”。

三、信访接待下基层,不能“被动接单”,要能“主动寻诊”

过去,信访工作多是群众上门反映问题,基层干部被动接访,很多矛盾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矛盾爆发再解决,往往事倍功半。“四下基层”要求把信访接待的窗口前移,建立“网格走访”和“干部巡村”制度。在田间地头,听村民抱怨灌溉用水分配不公;在农家院落,听老人诉说养老金领取不便的烦恼;在项目工地,听承包方讲述施工遇到的阻力。

“主动寻诊”,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矛盾的“灭火器”变成了“预警器”。许多潜在的纠纷,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并化解了,用心倾听,用情化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四、现场办公下基层,不能“雨过地皮湿”,要能“钉钉子”抓落实

现场办公,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忌“场面轰轰烈烈,问题纹丝不动”,或者“当时拍胸脯保证,事后无影无踪”。

在基层,力戒形式主义。群众不仅听你说什么,更看你做什么,最终要体现在问题的实际解决上。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子钉实钉牢。当那条曾经泥泞的小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孩子们可以安心上学,老人们可以悠闲散步时,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的成效,更是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任。这份信任,正是“幸福花”盛开最肥沃的土壤。

“四下基层”,根基在“下”,核心在“民”,关键在“常”。让“四下基层”从一项工作要求内化为基层干部的工作习惯和行动自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能在这场与群众的“双向奔赴”中,吹开一片绚烂夺目、温暖人心的“幸福之花”!(翟佳宇)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