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创新“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
2021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此项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已有河北、山东、湖南等多地乡村在村内建立起“街巷长”制的新型网格化治理模式,通过科学设立街长、巷长,合理划分责任区,大大提升了治理效率与效果。
立足村情,依街巷建网格。“街巷长”制就是以每一条农村街道、胡同(小巷)为骨架,实行网格化常态管理,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的成果。以家族划分或以农田划分进行网格化分组在村庄内并不集中,导致小组长对各户情况不清、不明,日常交流不够密切。而按照“一街一长、就近方便”的原则,打破原有村民小组划分,以村内住宅为基础,以村庄街巷为界限划分成若干个单元,分割更加合理。单元网格内同属于一个街、胡同(小巷),有利于高效开展村内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常态化实现村内公共空间“洁化、序化、亮化、绿化、美化”的“五化”目标。
党员带头,合理设街巷长。街巷长是制度的核心,通过充分动员村内热心有威信的党员、志愿者们参与进来,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任街长,以党员干部为主,任巷长。街长要全面掌握所辖道路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主动了解、跟踪、协调整治工作开展和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巷长负责督促所在小巷农户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保持门前环境整洁、交通有序、停车有序、设施完好,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建章立制,实现规范治理。一是实行“日巡、周查、月评、年考核”的工作机制。由巷长开展每日巡查,当天的巡查员对于所发现的问题或上级下达的问题台账按照具体情况先协调环卫队员进行解决。对于无法解决或需要专业、行业管理部门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乡主管部门。二是建立工作台账,对于巡查和处置情况及时记录。街长每周至少全街现场检查1次并做好记录。三是每月召开街巷长会议,总结讲评村庄街巷环境整治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集体讨论各个胡同的卫生突出问题,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巷长提出批评并限期整改,每月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可作为年终评选最美胡同、美丽庭院的重要依据。
广泛参与,直击治理痛点。“街巷长”制能通过身边的街长、巷长,熟悉的街道、胡同单元范围,层层传导,连接到村民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村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村民主体动力。能更好地尊重村民意愿,精准解决村民对日常生活中环境改善的需求,能动员起来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通过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来根本解决人居环境的治理困境。
地名普及,培育文明乡风。“街巷长”制的实践过程不仅建立起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治理的制度,还间接提升村内地名的普及率。为每一个胡同、小巷和主街道命名,不只是提升了村民间日常沟通的效率,也彰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和平胡同、富国胡同、和谐大街、友爱大街等,乡村地名命名多来源于本地文化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了基层民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期待与美好祝愿,能增强村民对本村生活的自豪感、幸福感。(武邑县武邑镇 孙凯媛)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